11月17日,“澜湄合作:食用菌技术转移与知识交流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幕。来自中国、泰国、老挝、越南等澜湄流域国家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开启食用菌技术交流与合作新篇章。
初冬的北京寒意渐浓,但会场内暖意融融,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本次研讨会作为澜湄合作特别基金支持的重要项目,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专业科技人才,推动相关地区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业技术升级,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学技术及产业领域的深度交流。

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瑞琳主持,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长蔡磊,泰国国家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Sithichoke Tangphatsornruang 致辞。双方一致认为: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在育种、栽培、加工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愿意与澜湄国家共享技术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长蔡磊

泰国国家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Sithichoke Tangphatsornruang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栽培技术、食品加工及菌种保藏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代表通过专题报告、圆桌会议和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分享各国在食用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区域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加强澜湄国家在食用菌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为促进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泰国国家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BIOTEC)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泰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支持,由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北京食用菌创新团队、易菇网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