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香菇主产区协作网工作交流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食用菌所总支书记/副所长、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主任委员鲍大鹏进行了2025中国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行动倡议书的宣读,以下是倡议的全部内容。
各香菇主产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及全体从业者:
当前,中国香菇产业已进入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产能阶段性过剩、价格波动加剧、品牌竞争力不足、产业链附加值偏低等挑战,为凝聚产业共识、协同破局发展,值此2025中国香菇主产区协作网工作交流会召开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联合全体参会单位及行业同仁,发出以下联合行动倡议:
一、坚持总量调控,走适度有序发展之路
针对部分区域盲目扩产导致的“丰产不丰收”问题,全体从业者应树立总量平衡发展理念。各主产区需结合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同质化产能无序扩张;建立全国香菇产能与市场供需预警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定期发布产销数据,引导种植户合理调整种植规模;鼓励主产区之间开展产能协同调度,探索错峰上市、区域互补模式,缓解季节性集中上市压力,共同维护市场价格稳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强化科技创新与种业振兴,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将科技创新与种业振兴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聚焦品种创新与保护,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育种联盟,重点攻关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加快解决菌种老化与退化问题;同时,建立健全香菇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盗种行为,鼓励通过品种权登记、地理标志认证等方式保护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构建全链技术服务体系,系统推进出菇棚设施化改造,增强应对极端气候能力;重视技术系统提升,建立覆盖菌种繁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的全过程技术培训和指导体系,提升菇农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 三、推广香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 着力破解小农户经营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瓶颈,大力推广香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菌棒生产基地,实现菌种制作、原料配比、灭菌接种、菌棒培养等环节的统一化、专业化操作,从源头保障菌棒质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集中制棒基地的政策扶持,完善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加强出菇棚的设施配套改造,降低小农户生产风险与经营成本,推动产业从散户单打独斗向抱团协同发展转变。 四、聚力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市场格局 打破重产量、轻品牌的传统思维,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支持各主产区整合区域品牌资源,做强“庆元香菇”“西峡香菇”“随州香菇”等地理标志品牌,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引导企业打造个性化产品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精细化包装、场景化营销,满足高端消费、健康消费需求;建立香菇产品溯源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菌棒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加强香菇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的科普宣传,借助展会、电商平台、新媒体等渠道,讲好中国香菇品牌故事,推动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商品升级。 五、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深加工新增长极 摆脱依赖鲜菇、干菇等初级产品的单一盈利模式,大力发展香菇深加工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香菇酱、香菇调味品、香菇脆片、香菇多糖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拓展食品、保健品、医药等应用领域;推动菇渣资源化利用,将菌棒废弃物加工为有机肥、饲料,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培育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格局,提升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综合效益。 六、推进高水平全球化,构建开放共赢新生态 坚定不移走高水平全球化发展之路,以全球视野重塑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着力推动“三出海”战略:一是产品出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构建现代化冷链物流与质量追溯体系,以标准与品质赢得全球信任;二是企业出海,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跨国产能合作、本地化运营等方式优化全球布局,培育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国际性产业集团;三是文化出海,深入挖掘香菇蕴含的东方饮食智慧与健康理念,通过标准化国际菜谱、健康科普与国际合作,将香菇从食材升维为文化符号,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的跨越。通过“走出去”布局全球、“融进去”运营本土、“强起来”主导格局,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香菇产业发展新生态。 香菇产业,根植沃土,惠泽万民。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千万从业者的切身利益,更承载着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前路已明,共识已聚!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将倡议转化为行动,将愿景实践于脚下,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全球视野开创未来格局,携手谱写中国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倡议单位: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 2025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