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石龙区楝树店村:“空调房”里长出“致富菌”


    【发布日期】:2025-09-26  【来源】:平观新闻  【作者】:平报融媒记者 ?闫增旗
    【核心提示】:河南平顶山石龙区楝树店村利用6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成12座智能温控双孢菇大棚,100余亩坡地四季出菇,日采鲜菇1吨多,纯利润约30万元;基地年循环利用6万吨小麦秸秆、3万吨鸡粪,吸纳40余名留守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两三千元,“蘑菇经济”成为村集体致富支柱。

     9月25日午后,石龙区龙兴街道楝树店村马家坡的坡地上,12 座智能温控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打开大棚的大门,一股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层层叠叠的培养架上,白嫩饱满的双孢菇簇拥着破土而出,肥硕的菌盖泛着莹润光泽——这是楝树店村用“智慧农业”叩开致富门的生动图景。

    “以前咱村土地贫瘠,种啥都没起色,村集体经济常年‘空壳’。” 村党支部书记姬洪涛蹲在菌架旁,指尖轻轻拂过双孢菇,语气里满是感慨。2023年,村“两委”干部带着村民的期盼跑市场、做调研,发现本地食用菌市场存在供给缺口,便锚定双孢菇种植这条路。

    靠着600余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村里流转1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建起智能温控大棚与阳光大棚,让“靠天吃饭”的农田变成了“四季丰产”的产业基地。

    大棚内,50 多岁的白改红正忙着采收双孢菇,她的双手在菌架间翻飞,一朵朵达标菌菇迅速落入竹筐。“一天能挣70元,加班还有额外收入,一个月下来两三千元稳稳的。” 白改红笑得眉眼弯弯,“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锻炼身体,比出去打工舒心多了。” 像她这样的雇工,基地常年有 40 余人,大多是村里的家庭主妇和老年人,曾经的“留守劳动力”,如今成了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你看这菇,24小时就能从3厘米长到5厘米,采收期能持续差不多两个月。” 技术员李天定指着刚采摘的双孢菇介绍,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全靠智能系统调控,养菌期保持25℃左右,出菇期稳定在16℃—18℃,“以前几年都难遇的好收成,现在靠恒温环境,一年四季都能出菇。” 更让人称赞的是,基地还念起了“循环经”,每年回收6万吨小麦秸秆、3万吨鸡粪,将农业废弃物变成双孢菇的 “营养餐”,既减轻了污染,又节省了成本。

     眼下深秋将至,双孢菇迎来销售旺季。在基地分拣车间,工人正将刚采收的双孢菇分级包装,一部分直供上海批发市场,一部分运往罐头厂加工后远销韩国和欧洲。“现在每天采收两三千斤,后期能增加到一万斤,头茬菇供食品厂,后期菇走市场,收购商天天来要货,一天就能供应一吨多。” 李天定算起收益账,目前种植的 8 个大棚产量约12万斤(1斤=500克),纯利润约30万元。

    从土地贫瘠的 “空壳村”,到智能种植的 “产业村”,楝树店村的双孢菇大棚里,不仅长出了肥美的菌菇,更长出了村民的好日子。姬洪涛望着忙碌的采收场景,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让这‘蘑菇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