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荷兰的工程师皮特,作为国际知名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备研发专家,在华工作已逾八载。他不仅将欧洲先进的菌菇工业化生产技术引入中国,更亲历并推动了国内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生产的转型升级,堪称中国食用菌工业化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受邀来华,成技术引领者
炎炎夏日,浙江宏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技术工人们正忙碌地组装双孢菇上料机。作为技术总监的皮特,在一旁仔细检查成品设备的运行调试情况。这套即将发往上海的智能上料机正是他参与研发的核心成果之一。
现年70岁的皮特来自荷兰,是精通蘑菇工厂化设备研发与双孢菇栽培技术的专家,已在蘑菇设备技术行业奋斗了45年。
皮特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5年。当时,他应朋友陆丰宁之邀前往台州温岭旅游。
陆丰宁的儿子陆俊杰曾在荷兰留学,与皮特的儿子德怀仁是同学。得知好友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双孢菇家庭农场,并热衷于研究菌菇种植,德怀仁便将自己的父亲皮特介绍给了陆俊杰。
荷兰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已有50年历史,在荷兰的“智慧菇房”里,温控、湿控、风控和光控设备全部由智能控制系统精确调节,确保菌菇始终处于最优生长环境。从培养料制备、发酵到下料、覆土、生长管理直至采收,全程实现高水平机械化操作。
得益于培养料自动铺设机等先进设备,蘑菇不仅长势喜人,不易染病,原料处理效率也大幅提升,单个工厂年产量可达5000吨以上。传统种植方式可能需要50人操作完成的工作,在智慧菇房工厂仅需9人。
陆丰宁在皮特的邀请下参观了“智慧菇房”,深受触动,十分渴望将“智慧菇房”引入中国。2015年,得知皮特退休,陆丰宁第一时间邀请他来中国旅游,并指导改进自己的双孢菇种植基地。
彼时,陆丰宁经营着一个30亩的传统模式双孢菇家庭种植基地,饱受病虫害困扰,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引发病虫害问题,稍有不慎,一季度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
皮特应邀前来,想帮陆丰宁改造菇房,可是他们找了多家售卖菌菇种植设备的公司和专卖店,都未能找到所需的高科技设备。
那时,荷兰企业已经能生产出全闭环智能控制系统。这套系统通过集成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可将培养环境温度波动控制在±0.5℃、湿度偏差维持在5%以内的工业级标准。
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在使用人工喷淋或简易超声波加湿装置,这类传统调控方式不仅导致湿度分布不均,实测波动幅度经常超过15%的警戒线,由此引发的菌盖龟裂、杂菌污染等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
最后,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国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浙江宏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业科技”)。两人走访了宏业科技后才知道,该公司虽已实现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但主打产品还停留在半自动化阶段,也达不到皮特提出的智能化生产标准。
虽然生意没有谈成,但宏业科技的工作人员对皮特所描述的“智慧菇房”十分感兴趣,公司负责人诚挚地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加入。
令皮特备感意外的是,2016年,当地政府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力邀他来华发展。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诚意,最终使他跨越重洋来到浙江,加盟宏业科技担任技术总监,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研发设备,带富一方乡邻
皮特开始设计适合本地需求的菌菇工厂化栽培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环境调控空调系统。
皮特是个名副其实的“技术偏执狂”。为了研发出真正契合农户需求的智能种植设备,他总是在实验室的机床上鼓捣到凌晨。
经过皮特团队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第一台专为当地种植户量身打造的新型“智慧菇房”终于成功问世。得益于团队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大棚如同拥有了敏锐的感官,能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十项关键指标,精确到毫厘之间,确保每一朵菌菇都生长在最舒适、最适宜的“微气候”中。
这种高度智能化的设备管理模式如同为娇嫩的菌菇配备了24小时在线的“智能保姆”,给予它们最精心的照料。同时,智慧菇房采用了高效的工厂化立体栽培模式,空间利用率成倍提升,并深度融合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菌种培育、生长调控到成熟度监测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2018年,宏业科技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了“企业+智慧菇房+农户承包”的联农带农模式。由宏业科技提供核心的智能设备、优质菌种包、持续的技术指导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户则专注于日常的菇房管理、环境维护和及时采收。丰收后,产品由公司按合同约定,依据市场行情统一收购、分级销售。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户进入工厂化种植领域初始投入风险和技术门槛,犹如搭建了一条通往菌菇增收的“高速匝道”。
据统计,仅第一年,就有超过200户当地农户加入了联农带农模式,陆丰宁也是这条“匝道”上的先行者之一。现在,他经营着20间由宏业科技提供的“智慧菇房”,只需把精力放在智慧系统上,按照提示做好精细的环境管理和及时采收即可。扣除各种成本,如今陆丰宁每年的收入超过了35万元。
“智慧菇房”的运营逐步稳定后,皮特团队又开始完善相关配套环节。针对早期菌菇种植户栽培中品种单一、产量偏低、生产效益不高的问题,宏业科技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方面,皮特团队对种植户现有表现稳定的菌株进行严格的“提纯复壮”工作,确保老品种持续保持优良性状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宏业科技引进国内外100多种具有潜力的新菌株,建立了庞大的菌种资源库。通过严谨的对比试验,系统评估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抗病性以及实际产量等关键指标,最终筛选出数款特别适合工厂化、标准化栽培环境要求的双孢菇专用新品种。
在改进菌菇种植方案时,皮特团队又巧妙融合了荷兰的前沿技术和温岭本地的实际需求,将原本废弃的小麦秸秆和鸡粪转化为营养丰富的菌菇培养料。产菇后菌渣又可资源化利用,制成肥沃土地的有机肥料。如此,形成了一条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可持续循环产业链。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皮特团队研发的智能种植系统不仅全面达到国内蘑菇工厂化的严苛标准,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来自俄罗斯的订单印证了设备的耐寒性能,来自西班牙采购商的青睐则验证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蘑菇工厂的全球化输出。
皮特始终坚信,硬件设备只是载体,技术赋能才是根本。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菇农量身定制现代化菇厂建设方案;开设“全天候技术诊所”,从菌种优选诀窍到基料科学配比,从环境参数的毫厘把控到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甚至采收时机的数据化判断,每个技术节点都倾心相授。
皮特坚持向所有农户敞开技术培训的大门。他推出“田间课堂”和“菇房夜校”,用最接地气的方言讲解专业知识,晦涩的专业术语被他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比喻。通过“我示范、你操作”的互动方式,确保每个技术要点都能被农户真正消化吸收。
皮特团队的这种系统化的培训方式,让菇农们顺利地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曾经对工厂化种植一窍不通的农民,现在不仅能熟练调节温湿度参数,还掌握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有的农户即便没有购买“智慧菇房”,将在“菇房夜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传统种植中,单产效益也能提升40%。截至目前,皮特团队已累计开展培训287场,惠及农户达3000人次。
工作之余,皮特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他特意抽空考取了中国驾照,还选择了一辆长城品牌的汽车作为“座驾”。这辆越野车载着他穿梭于城乡之间,既是下乡指导的“工作车”,又是探索中国的“旅行车”。
每年夏天,皮特的妻子都会从阿姆斯特丹飞来小住。而当她回荷兰时,乡亲们总会把她的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王家秘制的菌菇酱、陈家果园现摘的蜜橘、孙家新榨的山茶油……这些带着泥土香的礼物,让万里之外的皮特的亲友也尝到了中国乡村的滋味。
如今的温岭菇农常说,皮特带来的不仅是车间里的智能设备,还是打开新生活的金钥匙。作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升级的关键推手,他让传统菇棚变成了现代化农场,让祖传手艺插上了科技翅膀。那些在“智慧菇房”里蓬勃生长的菌朵,正托起一个个家庭的小康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