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田野乡间,蕴藏着保障我们食物供给的最大潜力。激活这片热土,既要有“大食物观”的顶层视野,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近年来,商丘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为各类人才在商丘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在这一背景下,位于虞城县的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和人才的双轮驱动,在广阔的田野上深耕菇业养殖和循环农业,将小蘑菇做成了带动一方的大产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隆菇业,探寻这家企业如何依靠科技与人才,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
正文走进虞城县闻集乡,金隆菇业的“粮菇药”间作示范田里,小麦、赤松茸、紫苏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生态农业画卷。据企业负责人利金站介绍,这套“四一五”循环种植模式,是一种通过四亩田种植小麦、一亩田种植赤松茸,并在收获后接茬种植紫苏的五年循环轮作模式。这种循环模式不仅能确保粮食产量稳定不减,而且能够有效培肥土壤,促进土壤生态的良性循环。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轮作下来以后,小麦是不减产的,会比对照组的产量高出25%以上。后来和河南农业大学李连珍老师合作种紫苏,在蘑菇的菌床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不点玉米了,我们撒紫苏籽。等到小麦收割以后,紫苏籽已经长成紫苏苗了,比种玉米的收入要翻两倍。
这套种植模式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正源于金隆菇业对科技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公司主动对接高校与科研院所,和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商丘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力“外脑”,将先进的实验室成果成功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田间技术。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更驱动了农业模式的持续升级。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自己蛮干是不行的,必须在弯腰干活的同时抬头看路。所以这几年一直在跟河南省的一些高校合作。我们和商丘师范学院联合研究了一个羊肚菌的新品种。将来想在豫东中部打造“粮药菇”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成为全国亮点。
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金隆菇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依赖于企业内部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为此,金隆菇业不仅建设了专业的菌种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实验室,而且不断完善研发流程,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我们把这个年收入的3%-5%投入研发。额外的会有创新奖,每个月在工资之外给1000块,不在工资范围之内,这是激励他们去创新。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技术员 黄丽屏:很感谢利总给我机会,让我自由发挥。我不断的学习探索,今年开始做金耳,还尝试做了蛹虫草。
技术的落地与模式的推广,离不开一支稳定且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团队。金隆菇业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根基,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机制,打造了一个汇聚人才的强大磁场。目前,金隆菇业现有高级农艺师5人、员工超120人。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生产厂长 周开放:利老师经常给我们上课,不懂的我们及时问。近期我们和商丘师范学院的一个教授对接,教授我们一些使用据的技术。之前也上外地去学习一些别的公司有益的、好的一面。每次出去学习都受益颇丰。
不仅如此,为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金隆菇业还建立了独特的激励体系,让每一位员工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使企业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我制定的是“135计划”,第一年工资涨到5000,第三年开始发奖金。奖金就是三年工资的总和拿出来10%-50%。假如干到第五年,奖金是20%到100%。确实有研发或创新的贡献,可以拿到50%到100%。
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给金隆菇业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金隆菇业被评为“商丘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大球盖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球盖菇菌种的年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快速发展的同时,金隆菇业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偿共享给周边农户,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随着规模逐渐壮大,对我们闻集乡免费提供菌种,虞城县是半价。蘑菇可以自己销售,我们也可以统一收购。今年4月中旬,闻集乡采摘人员不低于1000人,这也就是给地方提供就业的机会。
在金隆菇业的示范带动下,闻集乡的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紫苏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总产量高达约5000斤,为农户带来每亩约4500元的纯收入。并在附近带动5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种植户 朱远涛:每天早上起来去地里,利总都起来了,5点左右。他经常到我地里扒扒,看看我的菌种、菌丝发展啥样。我这边最多一天56个人工作,也能带动农民增收。
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利金站:我们现在以闻集乡为核心,辐射带动刘店乡、站集镇和大侯镇,把菌菇做起来。我的想法是打造一个“粮药菇”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把虞城县变成食用菌强县。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田间地头的菌菇大棚,从单一的菌种研发到复杂的生态循环系统构建,金隆菇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用好科技与人才这两个关键要素,乡土大地同样能孕育出引领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展望未来,金隆菇业表示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人才梯队,为商丘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金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