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巧家县白鹤滩街道核桃村,林下一派繁忙景象。晨曦微露时,村民们便头戴帽子、手持锄头来到深林里,娴熟地除草、起垄,小心翼翼地把赤松茸菌种一排排的植入土中,再细细培上疏松的土壤,外面烈日当空,林下干劲十足。
“大家要注意菌种的间距、覆土要均匀……”此起彼伏的提醒声和谈笑声中充满对丰收的憧憬。
核桃村平均海拔2600米,属于高寒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独特的地理气候里藏着发展机遇。过去主要以传统的种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持续增收支撑不足。经过白鹤滩街道充分调研分析,发现闲置的林下土地具有可开发空间,土质疏松且肥沃,本村及周边劳动力资源丰富。
基于这些优势,核桃村党总支书记辛林斌通过外出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后与村“两委”及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商议,并实地到马树镇道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子基地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在多方学习和商议下,确定出资100余万元引进试种植赤松茸。赤松茸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唇齿留香,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据测定包含所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及其它氨基酸共17种,食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
“引进发展林下菌,既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又能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而且赤松茸市场需求稳定,价格可观,目前市场销售价格A级菇20元/斤、B级菇15元/斤、C级菇8元/斤。”核桃村党总支书记辛林斌介绍。
为确保林下菌产业落地见效,核桃村采取“村党总支+企业+群众”的合作模式,村集体对接引进道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企业负责提供优质菌种、专业技术指导和产品保底收购,解决村民“种不好、卖不出”的后顾之忧。
“以前林子里都是空的,什么都种不了,现在带着我们种菌子,我们在农忙之余还能在这里务工,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核桃村村民蒋福云的话道出村民的心声。
“我们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用起来,把闲置的林下空间发展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林下经济’,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致富带头人冉启荣信心满满地说。
在林下菌基地一角,大家正在忙着平整土地。“我们第一批种植区域是70亩,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扩大种植,计划带动群众种植500余亩。”辛林斌指着不远处介绍。70亩赤松茸的种植、管护和采摘,可带动1000余人次务工,亩产可达3万余元,预计产值200万元。
核桃村将持续发挥党总支引领作用,以赤松茸种植为基础,激活村民自主参与的内生动力,带领村民持续壮大“林下经济”,破解产业单一困境,让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村民,全力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寒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