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修文县扎佐国有林场六屯分场赤松茸种植基地,松涛阵阵,荫凉湿润。林下,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洁白菌柄顶着酒红色菌盖,长势喜人。20余名工人俯身扒开厚厚的松针,将达到采收标准的鲜菇采入篮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都堡村村民徐应菊双手抬起满满一筐刚采下的赤松茸,眼角眉梢尽是藏不住的笑意:“这菇长得可真快,一天一个样!我们每天采菇就能挣上百来块钱,还不耽误回家做饭、照顾家里。”
去年11月,贵州菌王府农业观光园、贵州华宇天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省国有扎佐林场合作,由林场提供土地,企业注入资金与技术,农户参与种植管护,短短数月便拓展出4800亩菌田,种植赤松茸、麒麟菇、马桑菌、羊肚菌等多种菌种。
“扎佐国有林场海拔在1400米以上,年均温度12摄氏度,林下腐殖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天然养分,让菌菇品质接近野生,肉质厚实、口感鲜美,深受市场青睐。”基地负责人龙玉堂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基地可采1000多斤赤松茸,早上菌菇采收结束后,中午冷藏车就会来装货、发车,第二天就能出现在贵阳、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商超货架上。
据龙玉堂介绍,基地在用工高峰期日均吸纳采摘工超100人,日均劳务支出超过1万元,有效带动久长街道、六屯镇等周边乡镇就业。目前,基地正积极推进100多亩贵州省食用菌林下种植标准示范园的建设工作,计划引进马桑菌、赤松茸、麒麟菇、灰树花等15个品种,进一步丰富林下种植品类。
扎佐国有林场总面积26000多亩,其中可利用林下空间达14000多亩,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今年我们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至8000亩,重点培育错季赤松茸、马桑菌等品种,实现‘四季有菇、错峰上市’,让贵州的优质菌菇全年不断档。”龙玉堂满怀信心地说道。
扎佐林场六屯分场赤松茸种植基地的欣欣向荣,是贵阳贵安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该市坚持全产业链思维,聚焦工厂化生产与林下种植“双轮驱动”,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食用菌产业向高质量迈进。
截至8月底,贵阳贵安已完成食用菌种植2.21亿棒,产量达6.33万吨,建成示范基地60个,培育经营主体105家。产业形态愈发多元:在花溪区燕楼镇,品品鲜公司打造的“鹿茸菇智慧工厂”实现了瓶栽技术升级,单产提升2-3倍;在白云、开阳、息烽等地,“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带动30余户散户参与,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链也在持续深化。白云区中科易农、清镇白盛等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推出冻干菌菇、菌菇酱、菌汤火锅预制菜等系列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亿元。“菌文旅”融合更是亮点纷呈,白云蓬莱仙界、乌当骆越魂等示范基地推出菌菇科普研学、亲子采摘、长桌宴等活动,衍生出文创产品、体验经济新业态,吸引游客上万人次,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黔菌”品牌越擦越亮。贵阳贵安已建设6个标准化菌种繁育基地,并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合作,选育出“黔羊1号”“黔优1号”等新品种。本土品牌矩阵增至12个,“山地贵爽”“孔小菌”“花小菇”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阳贵安将继续以“强链补链、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全年完成种植3亿棒、产量10.5万吨目标,让这朵“富民菇”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