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中,每一份丰收的背后都潜藏着与“隐形对手”的博弈——微生物污染。它们如同无形的屏障,阻碍着菌丝的健康生长,影响着菇体的品质与产量。近日,由济南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奥可泰士消毒剂)独家冠名的易菇访谈:食用菌养菌环境消杀与出菇病虫害防控管理直播活动中,业内专家针对食用菌养殖中的微生物污染难题及环境消杀关键技术展开深入分享,为从业者揭开了这场“微观战争”的神秘面纱。
食用菌本身作为特殊的微生物,在从菌种制作到后期养护的全链条中,始终面临着其他微生物的威胁。这些“不速之客”主要这些污染主要分为竞争性和致病性两大类。竞争性污染其微生物具有排他性,一旦其他霉菌或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活性超过食用菌,便会抢占优势。它们不仅与食用菌争夺营养,还会营造适合自身生长的环境,甚至分泌对食用菌有害的毒素,导致食用菌生长缓慢、停滞甚至死亡。致病性污染的部分微生物会直接寄生于食用菌,引发菌物病害;更有甚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影响下游食品、保健食品的生产安全。
其中,霉菌类和芽孢类是最难治理的“顽固分子”。霉菌孢子拥有厚厚的孢子壁,对常规杀菌方式抵抗力强,且耐高温,常导致培养料灭菌失败;芽孢类细菌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休眠体,抗性远超霉菌菌丝和孢子,其竞争性危害与致病性同样不容忽视。
环境消杀是抵御微生物污染的第一道防线,但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陷入困境。业内专家结合生产实践,指出了三大易被忽视的消杀难点及应对策略:
以大球盖菇为例,其发酵原料包含玉米芯木屑、谷壳等多种成分,易滋生杂菌,发酵结束后若不彻底清理场地并进行消杀,残留污染物会在下次发酵时污染新料,增加后续消毒难度。厂区周边若种植易吸引蚊虫的植被,会通过虫害引入霉菌、细菌等病原体,如甲状腺杆菌可直接感染菇体,导致菇体变软、发霉变质或产生脓包,影响产品质量。出菇房的环境消杀同样不容忽视。出菇房内的菇床、菇架、地面、排水沟渠甚至墙壁、通风管道,都可能附着养菌、出菇过程中残留的原料,成为杂菌滋生的温床。专家建议,每次生产结束后需分步骤消杀:先用清水彻底清扫,再用漂白粉稀释液高压冲洗,最后采用烟熏剂消毒,晾干1-2天后再进行下一批生产,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
食用菌养殖的不同阶段,环境消杀的重点与操作细节各有不同。专家特别强调,接种前、出菇期、采收后三个阶段的消杀需精准施策,避免陷入操作误区:
空气和表面消毒需同步进行。空气中的霉菌孢子直径多为微米级,易漂浮扩散,需通过烟熏剂或药剂雾化实现全面覆盖;地面、墙壁、设备表面则需药剂喷洒结合擦拭,确保无死角——若仅点状喷洒,缝隙处未接触药剂,便会形成“消毒盲区”,成为污染源头。
药剂使用时,要严格把控稀释比例、投放剂量与接触时间。例如,空气消毒每立方米需6-10毫升稀释液,表面消毒每平方米需50-100毫升,且需保证密闭环境下的足够接触时间。若剂量不足、稀释比例错误或提前通风,都会导致消毒失效。
常规情况下,彻底清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消毒——残留的有机物会富集大量微生物,若未清理直接消毒,药剂效力会大打折扣。但当发生严重霉菌污染时,需先进行“预消毒”(如全面喷洒高效消毒剂),杀灭90%以上的霉菌并抑制孢子扩散,再清扫、最后进行终末消毒,三步联动可清除99%以上的污染。
微生物污染的防控是食用菌安全生产的核心环节,从识别污染类型到优化消杀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产量与品质。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分享,为从业者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