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助力羊肚菌产业创新与模式拓展。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为羊肚菌保驾护航。今年开春首先需要保产春收的羊肚菌产业,在元旦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月2日-4日),迎来了省级科技特派员、贵州省农科院品资所龚光禄团队的保驾护航,龚光禄及团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仔细察看羊肚菌菌丝长势和菌霜发生情况,棚内温湿度的监控情况,进行了现场指导,为羊肚菌高产做好新一年的保障。
春节前对羊肚菌进行最后的呵护。1月26日,龚光禄及其团队有一次来到了羊肚菌大棚,察看了土内菌丝的长势和温湿度情况,并针对春节期间的气候特征作了具体安排,做到了春节前的最后呵护。
田间测产,见证了羊肚菌成年礼。2月27日,龚光禄科技特派员邀请省、州、市三级专家,对羊肚菌基地的不同品比实验室和不同栽培模式的实验进行了测产,鲁布格核心区130亩的示范种子基地首季平均亩产鲜菇超过420斤,其中“羊3号”本地品种表现出强抗逆性,商品菇率高、二茬出菇来势猛等特征,为后续品种本地化推广奠定基础。
观摩培训会,为羊肚菌送上了最后的嫁衣。3月5日,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贵州省菌物学会、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兴义市农业农村局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的“兴义市羊肚菌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观摩培训会”在兴义市鲁布格镇召开。会议以“践行两体系融合助力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吸引了全省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代表及种植户等80余人参与,共探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据悉,“兴义市羊肚菌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贵州省两体系融合发展补助的省级试验示范基地项目,2024年6月,由龚光禄科技特派员联合贵州义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争取立项,获得补助资金40万元。重点开展的工作:一是羊肚菌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了黔羊肚1号、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及兴义本地野生驯化品种“羊3号”共5个菌株,在鲁布格镇、捧乍镇、则戎镇、马岭街道、木贾街道5个乡镇进行品比实验和区域实验,筛选适宜兴义市栽培的羊肚菌新品种。二是多元化种植模式探索,创新“粮菌轮作”“经作套种”模式,实施稻+菌、烟+菌、薏仁+菌、玉米+菌及荒地+菌等复合种植试验,破解单一作物种植效益低、土地季节性闲置问题。
红托竹荪家庭式种植,联企带农激活庭院经济。
企业联动助推家庭式种植。龚光禄省级科技特派员及团队携手贵州省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兴义市则戎镇、敬南街道、马岭街道、丰都街道、万屯镇等多个乡镇(街道)实施“红托竹荪家庭式种植试验示范”。
标准化技术输出:公司提供统一菌包供应、技术指导及保底回收服务,农户利用庭院、闲置房屋开展层架式种植,户均种植面积60-120㎡,一个农户就能完成管理,技术员上门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开发家庭种植专用菌包(菌龄预控、带料接种),简化灭菌流程,配套“视频教学+远程诊断”服务,确保农户“种得活、管得好”。
精准帮扶示范:首批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重点倾斜脱贫户及返乡创业家庭,通过“企业+农户”订单模式降低种植风险,公司回购产品同意消杀,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完成5-10万元的年收入。
据悉,红托竹荪家庭式种植模式,是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食用菌团队历时近十年攻关研发的新技术“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中的一种栽培模式,与之并列的其他栽培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层架式种植模式、工厂化种植模式等已经在全省甚至省外10余个地区推广应用,年种植规模3万亩左右,带动了红托竹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科技特派员行动为食用菌的春收季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企业车间到农家院落,龚光禄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服务产业为墨,在兴义大地上绘就“小菌菇撬动大产业”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