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大棚香菇种植关键技术


    【发布日期】:2025-10-29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核心提示】:本文结合安徽省歙县大棚香菇生产实践,系统总结了其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安排、大棚构建、菌棒制作与灭菌、接种操作、发菌管理、脱袋转色以及出菇采收等。通过对各环节的技术集成与优化,旨在提升当地香菇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 该文基于安徽省歙县大棚香菇生产实际,总结了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大棚建设、菌棒制作、接种操作要点、发菌管理、脱袋转色、出菇与采收等关键技术要点,以期有效提高当地香菇生产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要点;歙县

    随着产业带动力度不断加大,歙县食用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产业化发展中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产业链,包括栽培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部分食用菌企业还开展了深加工,生产食用菌保健品、调味品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1、品种选择

    安徽省歙县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适合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香菇品种选择时要考虑品种的适应性、生长周期、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因素,目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香菇品种主要有七河一号、七河九号等。

    2、栽培季节

    香菇生长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气候条件影响,大棚香菇栽培季节选择是确保香菇生长周期内获得适宜环境条件的关键因素。通常适宜栽培季节为春秋两季,春季3—5月和秋季8—10月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阳光和湿度条件比较适合香菇生长,具体种植季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多年种植经验确定,北方地区冬季寒冷,秋季生产香菇可能会受到低温影响,因此多在春季种植,并利用大棚为香菇生产提供必要的温度保障。

    3、大棚建设

    大棚主体结构通常采用热镀锌钢管或钢筋混凝土柱作为支撑,覆盖材料可选用聚乙烯薄膜、阳光板、保温被等,跨度一般为6 m,宽为8 m,肩高2.5 m,根据覆盖材料不同顶高3.2~4.5 m。建成后应确保大棚透光率在75%~80%,主骨架寿命应在10年以上,具备一定抗风能力。

    4、菌棒制作

    4.1   拌料

    常用配方包括碳源(如葡萄糖、玉米粉、细木屑)、氮源(如豆粕)等,培养基C/N比应控制在(20~30):1。

    香菇培养袋一般采用聚乙烯塑料袋或PE塑料筒,规格为15 cm×55 cm,可选择厚度0.05 mm的双层扁宽塑料袋或0.03 mm的单层厚塑料袋;封口材料可选用封口胶布或PE型料袋。

    4.2   装袋灭菌

    营养料配置后堆放片刻,吸水稍软后再放入培养袋中,确保4~6 h内装填完毕即可。装袋后应立即上锅进行灭菌处理,防止发酵变酸。

    将营养袋放在灭菌房内,灭菌中各营养袋间应保留空隙,呈井字形排列,以方便空气流通,确保灭菌全面不出现死角。刚开始加热时采用旺火处理,从生火到锅内温度达到100℃最好不超过4 h;温度达到100℃后要维持中火8~10 h,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加热,停火后不要立即开启灭菌锅,应该继续灭菌一晚后再出锅。出锅后营养袋送至消毒过的冷却室或接种室冷却,袋内温度下降到25℃以下时就可以接种。

    5、接种操作要点

    菌种接种应无菌操作,可用紫外线对菌种、接种人员的衣帽进行照射消毒,同时喷洒0.1%过氧乙酸气雾消毒剂,也可点燃硫磺进行熏蒸处理。

    接种时先在培养袋正面用空心打孔机等距离打3~4个接种穴,然后再将培养袋翻到另一面,与正面已经打好的穴孔错开,再打2~3个接种穴,接种穴控制在直径3~4 cm、深2 cm,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菌种填入接种穴中,要略高出接种穴口。操作中应确保打穴和接种同步进行,750 mL菌种可以接种90~100个接种穴。

    6、发菌管理

    接种结束后应将大棚内温度调控至22~26℃,保持通风透光、空气新鲜。将接种后的菌袋按4~5袋平行码成垛,高度控制在6~8层,垛间距40 cm。一般接种4~6天后菌丝就开始繁殖,种穴周围能够看到白色绒毛状菌丝,此时将温度调控到22℃。

    香菇发菌期要避免高温和强烈光照,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证大棚内有充足的氧气满足菌丝生长,相对湿度调控到70%左右。

    接种7天后对菌袋进行翻堆,翻堆中剔除被污染的菌袋,并及时注射杀菌剂,污染面积大于1/3的培养袋可直接淘汰。

    一般在接种18~25天左右,当菌圈直径达到6~8 cm时可将菌袋按井字形码放,然后逐渐增加通风透光量,促进菌丝生长发育,一般发育48~52天会逐渐进入转色管理阶段。

    7、脱袋转色

    香菇脱袋转色阶段是大棚生产的关键环节,适宜温度在15~22℃,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生长和转色。白天气温高于25℃时应加大通风次数和时间,可将大棚两头打开,保持新鲜空气流通;晚上气温低于18℃时可不通风或减少通风次数。

    同时调控大棚内的湿度,一般适宜湿度为85%左右,过低会导致菌丝生长不良,过高菌丝会徒长。脱袋后连续数天喷水保湿,每天通风30 min,以保持培养料湿润;喷水后加强通风,使菌筒表面保持干燥。

    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通风时间和次数,气温高于25℃时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防止菌丝徒长和杂菌污染;气温低于18℃时减少通风次数,以保持棚内湿度。

    通常脱袋后严密覆盖塑料薄膜3~5天,保持膜内温度在23℃左右,相对湿度在85%。5天后开始形成浓白的气生菌丝,说明菌棒能够适应新环境,开始恢复生长。第8天开始菌棒表面颜色逐渐变为白色、淡黄色、红褐色、褐色乃至黑色。菌丝旺盛时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倒伏。转色期间保持膜内温度在20~22℃,并适当增加散射光。菌筒局部出现黄水时用喷雾器喷水冲掉黄水,防止菌皮加厚和局部污染。喷水后加强通风,保持干湿交替,有利于转色。一般情脱袋后15~20天,菌棒表面形成具有韧性和弹性的褐色菌皮,随后进入出菇阶段[1]。

    8、出菇与采收

    8.1   出菇管理

    香菇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5~25℃,出菇阶段需密切关注大棚内的温度变化;此外还需注意昼夜温差,确保夜间温度不低于10℃。

    大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需适时喷雾或通风,通常每天通风换气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0~60 min[2]。

    此阶段还需适当光照促进子实体形成,通常要求光照强度在50~100 lx。因此,出菇阶段需适时开关遮阳网或人工补光。

    此外,每周需喷雾消毒1次,可使用菇类专用消毒剂。

    8.2   采收

    采收时手只能接触菇柄,不能擦伤菌褶、菌盖及菌盖边缘。鲜菇采下后盛放在小箩筐或小篮子中,下衬塑料或纱布,及时分级、加工。

    每潮菇全部采完后要大通风1次,使菌柱表面干燥,然后停止喷水5~7天,让菌丝充分复壮生长,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时再补水。补水时可用10#铁丝在菌柱两头中央各扎1孔,深达菌柱长度的1/2,同时在菌柱侧面等距离扎3个孔,然后将菌柱排放在浸水池中。菌柱上放木板,用石块压住木板,加入清水浸泡2 h左右,以水浸透菌柱,菌柱质量略低于出菇前质量为宜[3]。

    9、结语

    香菇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在菌丝体萌发生长中一定要加强大棚内部温湿度调控,营造有利于菌丝体萌发和子实体形成的环境。香菇生产中要不断加强经验总结,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为推动香菇种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泽湘,刘建先. 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J]. 四川农业科技,2000(9):16~17.

    [2] 丁湖广. 食用菌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J]. 中国农村科技,2002(8):23.

    [3] 陈建辉. 食用菌无公害高产栽培新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2004(7):16.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作者简介:伍青青(1993—),女,汉族,本科,助理农艺师,工作方向:种植技术推广。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