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25-10-16  【来源】:农村科技汉文版
    【核心提示】:新疆农科院植保所团队总结“秋季铺料—冬季休眠—春季出菇”林下大球盖菇(赤松茸)高效栽培模式:8–10月分区播种,三层料两层种,发酵料含水70–75%、pH 9–10;发菌20–25℃,覆土3–5 cm,4月催蕾(昼夜温差≥10℃、500–1000 lx散射光),可收4–5潮,667 m?鲜菇1 t左右,菌渣就地肥田,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生态循环。

    贾培松1,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1,罗 影1,吴 兵2,贾文捷1,姜存富3,蔡 峰3

    (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2.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疆阜康 831500;3.温泉县天源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温泉 836200)

    摘要:栽培大球盖菇能够高效利用稻草、稻壳、麦草、玉米秸秆、阔叶树木屑等农林废弃物,栽培技术相对简单,且产量高、效益好,很多地方将大球盖菇作为特色经济作物。林下种植大球盖菇,不仅可以利用树冠遮阴,减少设施成本,而且能够以林养菌、以菌促林,栽培后的菌渣可直接返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是未来发展新模式之一。本文从生产季节、林下栽培模式、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球盖菇;林下;高效栽培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商品名赤松茸、红松茸,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食用菌栽培种类[1]。大球盖菇营养丰富,口感脆嫩,鲜味浓郁,且具有预防冠心病、助消化、缓解精神疲劳等功效[2],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食用菌品种之一[3-4]。大球盖菇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能高效利用稻草、稻壳、麦草、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其栽培技术简单、产量和效益高[5]。
    大球盖菇林下种植模式,不必搭棚,利用树冠遮阴,不仅可以提高林地利用率,有效降低成本,而且能将异养型食用菌培养与自养型林木种植相结合,以林养菌、以菌促林,栽培后菌渣可直接返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中碳氮储量,同时解决了枝条焚烧或乱堆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生态农业环境的良性循环[6-7]。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特别适宜在人工林、经济林较多的区域发展,667米2鲜菇平均产量1吨左右。近年,林下大球盖菇栽培在新疆迅速发展,其中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栽培规模最大,每年约333.3公顷。由于栽培技术相对简单,通过培训大部分农民都能掌握,经济效益可观,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产季节安排

    大球盖菇对温度的要求较宽泛,除冬季以外,其他季节均可以安排生产。大球盖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8~30℃,最适为20~25℃。大球盖菇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0℃,最适为13~18℃。

    由于新疆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安排栽培生产。根据生产经验,秋季栽培春季出菇模式更为合理,最为常用,可充分利用季节性自然温度养菌和出菇,节约成本。一般秋季播种,待大球盖菇菌丝吃料2/3以上即可进入冬季休眠,大球盖菇菌丝可耐受-20℃以上低温,待春季气温回暖、温度合适时出菇。一般大球盖菇栽培周期为8~10个月,可采收4~5茬。
    新疆各地生产季节安排如下:

    (一)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
    8月备料和发料,9月播种,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出菇,6月中下旬结束采收。
    (二)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
    8月中下旬—9月上旬备料和发料,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播种,次年4月中上旬开始出菇,6月中上旬结束采收。
    (三)南疆和东疆
    8月下旬—9月中上旬备料和发料,9月中下旬—10月中上旬播种,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出菇,5月中下旬结束采收。

    二、林下栽培模式

    林下栽培模式优点是成本低、通风条件好,缺点是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稍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林下栽培模式对林地条件的要求:
    (一)林地
    要求林地要平整,树木种植纵横规整,林间行距2~8米均可,以3~5米为宜。
    (二)林型
    优选人工林(生态林、经济林)中的生态林,既便于人工和机械操作,又可避免经济林管理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对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三)树龄
    不同树种对树龄要求不同,最低要求是树干能承受遮阳网的搭建,郁闭度以0.5~0.7为宜。
    (四)土质
    壤土和砂壤土均可,要求土壤疏松、富含腐殖质。

    三、林下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一)常用培养料配方
    大球盖菇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能力强,可以利用各种作物秸秆、玉米芯、稻壳、阔叶树木屑等农林下脚料为栽培基质,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所用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667米2林地用干料10~12吨。常用培养料配方如下:
    1.阔叶树木屑50%,玉米芯24%,稻壳24%,熟石灰2%。
    2.阔叶树木屑90%,玉米芯4%,玉米秸秆4%,熟石灰2%。
    3.稻壳40%,玉米芯29%,阔叶树木屑29%,熟石灰2%。
    4.玉米芯/玉米秸秆/麦草/稻草98%,熟石灰2%。
    5.麦草88%,阔叶树木屑10%,熟石灰2%。
    (二)培养料配制
    大球盖菇生产中常用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2种方式。生料栽培原料只需预湿和简单混拌均匀即可,此法虽节省成本,但是生物转化率较低,管理不善易造成培养料感染杂菌。发酵料栽培基质需要建堆和发酵,此法虽耗费人力,但培养料感染杂菌率低,产量高,是生产常用栽培方式。
    1.生料栽培方式
    先将栽培原料适当处理,作物秸秆应粉碎或截至长5~15厘米短节,玉米芯、阔叶树木屑等应粉碎成直径1~2厘米的块状;然后采用喷淋的方式,将各种原料充分预湿浸透,如果原料较多,必须翻动数次;最后按照栽培料配方将各种预湿好的原料混合均匀,含水量控制在70%~75%,用熟石灰将pH值调节至9~10。
    2.发酵料栽培方式
    (1)建堆发酵 按照配方将培养料混匀,充分预湿、浸透(利用浸泡或淋喷的方式),然后建堆。料堆规格:底部宽1.5~2.0米、高1.0~1.5米,长度不限。然后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70%~75%(握紧一团培养料,指间有水滴下且不成线,表明含水量适宜),用熟石灰将pH值调节至9~10。在料堆顶部覆盖塑料薄膜保湿,然后自然发酵4~5天,在料堆侧面的上、中、下位置分别插温度计,监测20厘米深处的料温。
    (2)翻堆发酵 待料堆温度达到最高(一般可达60~70℃)开始翻堆,翻堆原则是上下料颠倒、内外料颠倒;调节含水量至70%~75%,用熟石灰调节pH值至9~10,在料堆顶部覆盖塑料薄膜保湿,继续发酵3~4天至料堆温度达到最高。
    如果是秸秆类培养料,翻堆1次即可上床铺料准备播种;如果是木屑类培养料,需要按上述方式再翻堆发酵1~2次,待木屑软化、颜色变褐即可上床铺料准备播种。

    麦草、稻草和玉米秸秆等不易浸湿的培养料可以采取先浸泡的方式,一般浸泡3~5天即可浸透,然后沥水至含水量为70%~75%,再建堆发酵。
    (三)菌种选购标准
    选购菌丝洁白、健壮、无污染、无虫蛀的菌种,菌种不用时置于2~4 ℃恒温箱保存,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0天。
    (四)栽培管理
    1.整地
    铺料前7~10天整地,先清除林地中杂物、垃圾,然后喷施杀菌剂(多菌灵、阿维菌素等,根据说明书使用)和杀虫剂(辛硫磷等,根据说明书使用),灌1次透水。铺料前1~2天平整土地,然后在地面均匀撒一层熟石灰粉,667米2用量为50~60千克。
    由于林下通风条件好,只要种植前按上述方式做好整地处理,林下栽培大球盖菇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
    2.铺料与播种
    大球盖菇播种较适宜的温度为15~26℃,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宜在9月播种;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宜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播种;南疆和东疆宜在9月中下旬—10月中上旬播种。铺料和播种同时进行,采取三层料、两层种的铺料播种方法,即在地面铺第一层料,厚度8~10厘米、宽度80~100厘米,在料面播一层菌种;然后在菌种上铺第二层料,厚度10~12厘米、宽度80~100厘米,再在第二层料上播第二层菌种;最后再在第二层菌种上铺第三层料,厚度3~5厘米、宽度80~100厘米,以完全盖住菌种为宜。1米2用料量(干料)共计20~30千克,用种量(湿重)共计800克,播种前将菌种掰成核桃大小的菌种块,采用梅花式点播法将菌种块均匀点播在料面上,菌种块间距10~20厘米。
    播种后要在床面上加覆盖物保湿,覆盖物可选用旧麻袋、无纺布、草帘、地膜等。旧麻袋片一般单层即可,将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捞出沥干不再滴水后覆盖在料面上。使用草帘为覆盖物时,需要将草帘打湿,可通过少量多次洒水方式将草帘打湿,洒水时以草帘上的水不渗入料内为度。使用地膜为覆盖物时,覆盖前需用直径3~4厘米木棒在料面打孔,孔打到料底部,孔间距30~50厘米,便于透气。
    3.发菌期管理
    播种后即进入发菌期,大球盖菇发菌期管理主要是控制好培养料的温度和湿度。培养料温度12~25℃均可,以20~25℃为宜;发菌期最忌高温,当培养料温度高于30℃时一定要降温,可采取料面洒水、林下浇水、料面打孔散热等措施。料面洒水降温时切忌料面积水,采取少量多次方式洒水降温。料面打孔散热时,孔洞要打到料底部,孔洞直径3~4厘米、孔间距30~50厘米。发菌期间,培养料湿度保持在70%~75%。
    一般情况下,3~5天菌丝即开始萌发吃料,温度保持在15~26℃情况下,20~30天即可吃料1/2~2/3,40~60天可长满整个培养料。
    4.覆土与盖草
    一般菌丝以吃料2/3以上时覆土为宜,即揭掉麻袋、草帘或地膜等覆盖物,然后覆土。覆土可直接使用料床两侧土壤,用铁锨等将土块捣碎,将松散的土均匀铺于床面,厚度3~5厘米,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覆土后在土层上覆盖一层稻草、麦草或稻壳等,盖草厚度5~8厘米。
    覆盖后为防止菌丝缺氧、退菌死亡,可在料面呈“品”字形打直径为3~4厘米孔洞,孔洞要打到地面,孔洞间距20~25厘米。为了保持料面湿度,气温较高时稻草覆盖要厚一些,以防阳光直射菌床伤菌。
    5.催蕾
    一般当料温升至12~18℃时即可催蕾,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催蕾;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一般在4月中上旬开始催蕾;南疆和东疆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催蕾。
    此阶段是大球盖菇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管理重点为洒水和拉大昼夜温差,刺激现蕾。
    (1)洒水 当床面有大球盖菇子实体出现时,使用微喷或喷雾设备喷1次出菇水,以土层完全浸透水而水不流到料内为宜,如此方可达到刺激现蕾的效果。
    (2)拉大昼夜温差 通过晚上降温方式拉大昼夜温差,降温措施包括向空中和料面洒水、地面浇水等,昼夜温差在10 ℃以上最佳。
    6.出菇期管理
    当菇蕾大量出现后即进入出菇期管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在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出菇;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在次年4月中上旬开始出菇;南疆和东疆在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出菇。此时期要做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管理。
    (1)温度管理 培养料温度维持在5~20℃均可,最适为13~18 ℃。20℃以上时大球盖菇菌柄偏长,菌盖易开伞,可采取料面洒水、林下浇水、料面打孔散热等措施降温。
    (2)湿度管理 保持料床土层土壤湿度在20%以上有利于出好菇,采取少量多次洒水方式给土层补水,切忌洒水时料面积水流入料内。
    (3)光照管理 以保持林下“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一般光照强度保持在500~1000勒克斯,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颜色淡,可通过增减遮阳网的密度调节光照强度。
    7.转潮期管理
    第1潮菇采收之后10~15天,就会出现第2潮菇,共可采收3~5潮菇,在两潮菇之间是菌丝休整积累养分的时期,一般为7~10天。
    此时期主要管理措施为清理残菇、补平覆土和停水保湿。清除残菇,是将菌床上采菇时留下的残菇清理干净,避免滋生杂菌和害虫;补平覆土,缺少覆土处一般很难出菇,采菇后要及时在缺少覆土的地方用土补平;停水保湿,是一潮菇采完后,停止向覆土层土壤喷水,以保持料面不干为宜,如料面发白,可洒少量水保持料面不干。

    7~10天后按头潮菇管理方式继续进行催蕾、出菇管理。

    (五)采收与分级
    1.采收
    一般在子实体菌盖下沿的菌膜尚未破裂、菌盖内卷呈钟形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体下部,轻轻扭转一下,菇脚处松动后再向上拔起,去除带泥土的菇脚。采收时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小菇蕾。
    2.分级
    根据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分1~3级。1级菇标准:菌盖下沿菌膜尚未破裂,菌盖内卷,呈钟形,菌盖直径3~5厘米,长5~10厘米。2级菇标准:菌盖下沿菌膜已破裂开伞,但菌盖仍内卷。3级菇标准:菌盖完全开伞,菌盖边缘展平,甚至开裂。
    四、储藏与加工

    (一)鲜菇储藏

    采收分级后要立即将大球盖菇放入冷库储藏。先将大球盖菇鲜品放入冷库预冷,夏季预冷温度为-2~2℃,春、秋、冬季为0~3℃。预冷4小时后用泡沫箱分装,装箱后不盖泡沫箱盖子,直接存放在冷库,出库前盖上盖子,并用封口胶带密封。一般可储藏7~10天。

    (二)制干

    大球盖菇也可以制成干品,储藏期达1年以上。

    1.自然晒干

    将整菇或鲜菇切片放在筛网上暴晒,每隔3~5小时翻动1次,1~2天即可晒干,晒干后移入室内放置1天,让其返潮,然后继续在强光下复晒1天,待其含水量降至13%~14%时收起装入塑料袋密封,置于干燥处贮存即可。新疆气候干燥,适合采用这种制干方式,为避免雨天淋湿蘑菇,可利用空置的大棚进行晾晒。

    2.机械烘干
    (1)分级装筛 大球盖菇采收后清洗并沥干水分,按菇体大小、成熟程度以及含水量筛选分级,有序摆放在烤筛上。烘烤前需先预热,将烘干机(房)预热至45~50℃,待温度下降至40℃左右,即可把鲜菇排放在烘房的烘筛层架上,大菇排放在筛架中层,小菇排放在筛架顶层,开伞菇排放在筛架底层[8]。

    (2)调温定型 晴天时,烘烤起始温度为35~40℃;雨天时,烘烤起始温度为30~35℃。菇体受热后,打开全部窗口换气,以最大通风功率排出水蒸气,促使整朵菌褶片固定,直立定形。随后将温度调至30℃,保持2~4小时,以防菌褶片倒伏、色泽变黑、损坏菇形,导致大球盖菇商品性变差。

    (3)菇体脱水 菇体定形后开始升温,每隔1小时温度调高    2~3℃,维持6~8小时,直至温度上升到45℃,保持恒温5~6小时,促使菇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升温时调节通风口,保证相对湿度达到10%左右,以确保菌褶片直立和色泽固定。

    (4)整体干燥 菇体脱水后,将45℃恒温箱缓慢升至50℃,保持7小时左右,当烘至八成干时应取出烘筛晾晒2~3小时后再上架烘烤(50℃),将换气窗全部关闭,烘烤2小时,烘至用手轻折菇柄易断,并发出清脆响声时烘烤结束,一般9千克鲜菇可加工成1千克干菇。

    (5)成品分装 将烘烤后的干品分类装进食品密封袋密封贮藏,有条件可抽真空包装,避免干菇吸水返潮。

    (三)盐渍加工

    1.杀青

    将洗净的大球盖菇放入5%食盐水中煮制,菇与水的比例为2∶5,即每次下锅鲜菇不超过食盐水的40%,煮3~5分钟,捞出,凉水冷却,用40%饱和食盐水浸泡,上压重物,防止菇体露出水面氧化变色,压盖后表面撒一层食盐护色防腐,食盐溶化后再次加食盐,直至食盐不再溶化[9]。

    2.盐制

    用干净的大缸作为容器,将大球盖菇放入40%饱和食盐水中浸泡,10天后可将菇体装桶、装罐,重新加入饱和食盐水,表面撒盐后即可运输和外销。

    五、采后管理

    采后及时处理菇床菌渣,以免滋生病虫害,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作为肥料深翻入土,菌渣是很好的有机肥,可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次年,该地块经过整地处理仍可以再次种植大球盖菇,建议同一地块种植3~5年后修整1~2年,避免病虫害积累影响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贺祥,刘庆洪.食用菌栽培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2] 汪虹,陈辉,张津京,等.大球盖菇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8,25(04):115-120.
    [3] 黄美仙,岑燕霞,孙朋,等.大球盖菇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2):124-129.
    [4] 陈绪涛,熊泽亚,樊秀兰,等.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比较试验[J].食用菌,2022,44(02):26-27+30.
    [5] 霍捷,王卫平,滑帆,等.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食用菌,2020,39(02):35-38.
    [6] 杨玉华,郑青焕,李梦春,等.大球盖菇林下栽培模式探析及发展建议[J].食用菌,2022,44(06):79-80+88.
    [7] 龚曦珊,陈青君,张国庆,等.硒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22,50(10):4522-4532.
    [8] 史依沫,王丽,崔晓瑞,等.大球盖菇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0, 32(04):53-58+101.
    [9] 江国祥,朱丹丹,孙晶.大球盖菇的腌渍与干制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04):50-51+55.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