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生产经验 » 正文

    2025年山东省大球盖菇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5-09-18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核心提示】:山东省发布大球盖菇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明确棚室、林下等场地选择、23℃以下播种、4种配方原料处理、三次升温发酵、穴播覆土、发菌出菇温湿光CO?精细管理、3-4潮采收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寒潮暴雪防灾减灾措施,为产量全国领先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大球盖菇是我省重要的珍稀食用菌栽培种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为指导各地切实抓好大球盖菇生产管理,根据我省气候条件和大球盖菇生产特点,现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大球盖菇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一)栽培场地与设施

    可选择棚室、大田、果园、林地等栽培。栽培场地要求周围无污染企业、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通风良好,水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土壤偏酸性,排水方便不积水。林地栽培要求郁闭度0.7以上,可配套遮阳系统、加湿系统等;设施栽培可采用日光温室大棚、简易拱棚等设施,配备必要的微喷等喷水设备。

    (二)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应根据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区域气候条件确定。原则上气温稳定在23℃以下时开始播种。大棚内秋季栽培一般在9月下旬~10月上旬铺料播种,12月份至翌年4月结束;林地或菌果间作栽培模式可安排在9月上旬~11月下旬铺料播种,10月底开始早茬出菇,翌年3~6月出菇。

    (三)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大球盖菇品种并确保菌种质量。从有资质的正规单位购买菌种。菌种要求菌丝洁白、粗壮,生命力旺盛,无病虫感染、菌龄适宜。

    (四)栽培料选择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灵活选用栽培料和比例。宜选择以下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40%、阔叶树木屑30%、稻壳26%、麦麸3%、生石灰1%;配方二:作物秸秆49%、阔叶树木屑30%、稻壳20%、生石灰1%;配方三:作物秸秆45%、工厂化木腐性食用菌菌渣25%、阔叶树木屑18%、干牛粪10%、生石灰2%;配方四:玉米芯45%、豆秸20%、阔叶树木屑18%、稻壳15%、石膏粉1%、生石灰1%。

    (五)栽培料处理

    1.原料预湿。按配方比例将各种原料置于阳光下暴晒2 ~3 天,然后加入石灰水预湿2天,使其吸足水分,培养料含水量70%~75%。

    2.建堆。将预湿料翻匀后,建成底宽2.5 米、顶宽1.5 米、高0.8 米的长梯形料堆,将表面拍平,用直径5~7 厘米的尖头木棒,每隔25 厘米从上而下至料底打透气孔。升温发酵期间注意适度覆盖保湿,同时防止雨水淋进料里。

    3.翻堆。当最高料温达到65℃左右时,保持24 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将高温层料和低温层料的位置上下、内外互换,重新建堆后再次升温至65℃左右保持24 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经过三次升温发酵,发酵总时间7~9 天,发酵好的培养料呈褐色且有大量白色放线菌丝体,散发菌香气味,pH 6.5~7.5,含水量70%左右。

    (六)播种

    播种方式可用穴播,播种量200~250千克/亩,畦面宽1.1 ~1.4米,单层穴播的培养料铺成厚18 厘米,两层穴播的将培养料铺成每层厚10 ~12 厘米。播种时,将菌种用手掰成直径3 ~4厘米的块状,直接种入每层培养料内,播菌种的间距8 ~10 厘米,播种后用木板拍平料面,并稍加压实,让表层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再薄撒一层培养料,使菌种不露出培养料表面。播种后用直径4厘米以上的木棒,每隔30~40厘米处打通气孔,田地及林下播种后10 天内如遇雨水天气应覆膜防雨淋。

    (七)覆土覆盖

    播种后及时覆土。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覆土湿度以握之成团、落地即散为宜,用石灰粉调节覆土pH 7.5~ 7.8即可。覆土后从料床中部扎两排直径3~4厘米的透气孔,排间距30 厘米,孔间距20~25 厘米,高温季节间距适当缩小、打孔增多,便于透气散热。覆土表面可适度遮盖草苫或麦秸、稻壳,以缓冲料床的温湿度,大田及林地栽培视生产条件搭建拱棚覆盖薄膜。

    (八)栽培管理

    1.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料温控制在22℃~27℃,环境气温超过27℃时,要及时适度敞膜通风,料温低于15℃,加盖薄膜等覆盖物保温。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 %~70 %,播种后20 天内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喷水,保持料面覆盖物湿润即可。若空气干燥,可向覆盖物上轻微喷水。菌丝布满土面后停止向土面喷水。

    2.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当土层表面出现幼小菇蕾时,每天早晚向菌床喷雾化水,在采收前2 ~3 天不能向畦床和子实体喷水。出菇期间环境温度适宜在12℃~25℃。气温低于12℃时,采取增设拱棚、夜间增厚覆盖物、白天减少覆盖物等措施以提高出菇温度。进入霜冻期,在增加覆盖物的同时停止喷水、停止催菇,来年温度升高时催菇。温度超过25℃时,采取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设施栽培当菌床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应加大通气量,每日通风换气2 ~3 小时,使CO2浓度低于0.15%。子实体生长期间保持充足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照射。

    (九)采收

    现蕾后5 ~7 天,当子实体的菌盖呈钟形尚未开伞,菌幕未破裂时,及时采收。采收后的成品菇应用清洁卫生容器存放,避免二次污染。

    (十)转潮管理

    采收结束后,清理床面,补平覆土,停水养菌4 ~6 天,再进行喷水,喷透增湿后,促使下一潮原基形成,一般可采3~4潮菇。

    二、病虫害综合防控

    坚持以环境控制、栽培、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原则,实施综合防控。如选择抗病品种,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在种植前对空棚设施或场地环境进行清理消毒和防虫处理,灭菌要彻底。在设施内通过安装防虫网,悬挂粘虫板(30×20厘米)、频振式杀虫灯(15 W)、黑光灯(20 W~40 W),设置糖醋液等措施诱杀害虫,注意出菇期间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三、防灾减灾

    大球盖菇生长期间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一)提前预防

    1.设施栽培

    检查并加固棚架,防止大风、冰雪损毁菇棚。及时清除菇棚顶部及周围蓄积的冰雪,防止冰雪压垮菇棚。强化菇棚保温工作,压紧外层塑料膜,及时修补棚膜漏洞,可用地膜覆盖保温。菇棚四周保持排水顺畅,避免雨水、雪水对菇料的侵袭。棚内气温低于5℃时,停止向料面喷水、注水,尽量保持料面干爽,降低菌床含水量和空间湿度,抢收可采收或即将采收的大球盖菇。通风换气宜安排在午间气温较高时、采取开小口缓慢换气方式进行。

    2.露地、林下栽培

    可以提前覆盖保温膜和草苫等,保温的同时又避免雨雪流入畦面导致水分加重出现更严重的冰冻现象。

    (二)灾后管理

    1.设施栽培

    应及时清除菇棚顶部及周围蓄积的冰雪。疏通排水沟,保持排水顺畅,避免雨水、雪水导致涝害。做好栽培场所通风工作,保持空气新鲜,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如发生病害,及时隔离管理或无害化处理。气温稳定回升前,及时整理菇床,清除死菇。菌丝恢复生长后,恢复日常管理。

    2.露地、林下栽培

    及时排除冰雪融化后的田间积水,尽量避免菌床雪水浸泡,防止浸水导致的菌丝缺氧,活力下降。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