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忠)食用菌行业已是中国种植业中的第五大产业。不过,2024年,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出现了罕见的集体业绩下滑现象,整个行业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节点。
对此,上海证券报近期专访了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大鹏。
鲍大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种现象与此前部分企业核心品种存在路径依赖有关系,最终导致产能结构性过剩。但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库,发展食用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需以全局视角厘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避免将局部问题简单等同于行业现象。整体看,中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正处于从规模竞争迈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
今年以来,国家政策对于食用菌产业也愈加重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对于食用菌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要求,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要求“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壮大食用菌产业,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化”。
食用菌企业应避免战略短视
“在食用菌行业中,当前部分头部工厂化企业出现集体业绩下滑现象,是部分企业战略失误与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叠加结果。目前市场核心品种仍存在路径依赖,特别需要关注中国食用菌产业内部发展逻辑的深层矛盾,避免战略短视。”鲍大鹏表示。
过去一年,全国大型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多半遭遇了成本和收益倒挂的挑战。
从数据上看,部分工业化食用菌年均20%产能增速远超年均8%消费端需求增长,不仅产品价格承压,同时也导致了菌种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错位。
鲍大鹏表示,如今消费者对于食用菌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国内不同区域对于菌种喜好也有变化,企业应更关注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和菌菇风味的改善,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健康产品。
例如,云南菌视界成功驯化金耳实现高端市场突破,满足了市场潜在需求。
鲍大鹏认为,当前市场症结在于部分企业忽视自主育种体系构建,过度依赖海外现成品种引进,将育种视为“可速成”的技术环节而非长期沉淀的核心能力。因此,未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国内产学研的配合,重视菌种培育。
整体上,中国食用菌行业仍在健康发展。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形态的“双轨制”特征,工厂化生产占比尚未达到行业总规模的10%,传统产区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仍在持续健康发展。福建古田银耳、河南西峡香菇等主产区,依托循环农业与分散经营,带动数百万农户增收,形成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生态。
中国育种技术的三大优势
在过去20多年,我国食用菌育种在局部取得了突破进展。
上海农科院数据显示,中国金针菇工厂化技术虽源自日本,但经20余年本土化创新,国内金针菇单瓶产量提升至500克,较日本初期提升67%;单体工厂日产能达200吨,超日本10倍,技术迭代能力毋庸置疑。
在基础品种领域,国产菌种覆盖率提升至30%;在黄色金针菇、珍稀菌种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并出口欧美市场。即便国产菌种性能相当,企业更换菌种也需调整生产线参数,面临磨合成本与市场风险,导致替代进程缓慢。
“展望未来,中国在食用菌育种方面拥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鲍大鹏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研主体觉醒推动育种实践规模化,高校、院所与企业形成的协作网络正加速技术转化;其二,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库,可精准开发逐步释放战略价值;其三,庞大市场催生的多层次需求形成创新倒逼机制,驱动育种方向与产业升级深度耦合。这种“实践迭代-资源转化-市场牵引”的立体优势,正推动中国从种质资源大国向育种创新强国演进。
产业链升级的可行路径
鲍大鹏表示,当前食用菌产业最紧迫的问题是产能结构性过剩、技术应用断层与产业链附加值偏低的三角矛盾,如今的破解之道在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提质增效”。
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要求,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鲍大鹏表示,技术驱动型方面,要强化菌种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工艺设备协同壁垒,推动工厂化生产向智能化、低碳化升级;在生态循环型方面,要推广“菌粮轮作”“菌光互补”等模式,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结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要坚持价值延伸发展,向功能食品、药用成分提取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减少对初级产品的依赖。
“本质上,当下食用菌产业的现实挑战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挑战——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平衡、规模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取舍、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的协同。” 鲍大鹏表示,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扩张不可持续,而传统产区的韧性、中小企业的活力,以及中央“提质增效”的政策导向,共同指向行业的未来——从“工厂化崇拜”转向“全价值链深耕”,在技术创新与生态可持续中找到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