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村镇食用菌总量达5000多万棒。资料图片
|
10月23日,记者来到享有“青岛食用菌之乡”美称的胶南市大村镇,并且进入食用菌育菌大棚中跟农户一起采香菇。记者采访了解到,胶南市大村镇大力发展以香菇、黑木耳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已有60多个村6000多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品种18个,食用菌总量5000多万棒。另外,“大村香菇”和“大村黑木耳”于今年8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受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
一年可采摘香菇300万公斤
10月23日,记者跟随胶南市大村镇食用菌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丁建磊来到胶南市大村镇食用菌的龙头企业汉森菌业有限公司。一进该公司的汉之林农业示范园,记者就看到一排排育菌大棚一眼看不到边。据介绍,这里是青岛地区最大的香菇培育基地,该示范园占地500多亩,育菌厂房3000多平方米。进入大棚后,记者看到黑乎乎的菌棒排列整齐地埋在土中,上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香菇,农户们正忙着将长好的香菇摘下来放到筐子里。
随后,记者也加入到摘香菇的行列中,不到五分钟就摘了20多个大个香菇。丁建磊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和下午,农户们都要进棚把长好的香菇摘下来,然后对菌棒进行浇水,这样菌棒可以不分季节地循环采摘。据了解,汉森菌业每年可以循环采摘鲜香菇300多万公斤,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我们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要求组织进行生产,专门制定了全镇食用菌‘六统一’生产操作规程,指导食用菌种植户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丁建磊说,以汉森菌业公司为主制定的香菇生产技术标准得到了山东省农业厅食用菌工作站的初步认可,其香菇产品经农业部食用菌检测中心检测富含铁、钙等10余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质较其他地区香菇含量更高,产品外观美、色泽好、营养丰富,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据了解,大村镇在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先后注册了“馨香”“汉之林”“藏马山”“大村”等食用菌商标。其中,“汉之林”牌香菇、黑木耳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馨香”牌黑木耳被指定为青岛海洋节专用产品。今年8月份,“大村香菇”和“大村黑木耳”还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受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企业+农户”实现零风险增收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食用菌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先后有青岛徐安生物、青岛明康生物等公司到大村镇投资建厂,壮大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据了解,近期,又有一家投资3000万元的食用菌工厂落户大村镇。“公司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将菌棒产品分散到农户种植,并负责回收,让农民实现‘零风险’增收。”丁健磊说,同时还可为5000多名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户均可实现增收万元以上。
“我们依托青岛市农委食用菌实验示范基地和食用菌研究所,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发展珍稀品种,力争发展食用菌品种达到20个。”丁建磊说,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品深加工,重点研究开发香菇多糖、食用菌精粉和食用菌罐头等产品,切实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培养了千余名食用菌“专家”
“为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农户发展,先后成立了藏马山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丁建磊说,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大村镇每年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贴息贷款额都超过1000多万元,全镇食用菌产品经纪人达到100多个,“社员们除了种植收入外还能得到工资收入及分红”。
“我们依托‘新农村大学堂’,外聘科技专家人才30多名,组建了‘学堂讲师团’,先后邀请专家教授现场专题授课150多次。”丁建磊告诉记者。“我们鼓励督促机关干部学技术,逐步把机关和农村干部培养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培养了1000多名食用菌‘土专家’。”丁建磊说,部分菇农已经熟练掌握二级菌种生产技能,食用菌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据了解,当地依托青岛市食用菌工作站、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成了占地100亩的青岛市食用菌新品种研发及转化示范基地,并新上一条日设计生产菌棒2万棒的食用菌菌包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