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三管理区水稻育秧大棚基地内暖意融融,第三茬白背毛木耳正式进入采摘季。层层叠叠的白背毛木耳如玉石般镶嵌在菌棒上,边缘自然裂解的细丝在晨光中流转着温润光泽,数十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木耳采收、分级、装筐,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这是友谊农场落实红兴隆分公司“根据资源找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开发资源”的产业发展思路,激活闲置农业资源的生动实践。

白背毛木耳采收(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供图)
作为寒地水稻主产区,友谊分公司每年春季育秧结束后,水稻育秧大棚便进入长达半年的“空窗期”。今年,分公司为提升经管效能,精准锚定市场需求,创新推出“稻耳轮作”模式,将这些闲置大棚改造为食用菌种植基地,让曾经的“季节性设施”变为创收的“聚宝盆”。
育秧大棚的恒温恒湿环境恰好匹配白背毛木耳的生长需求,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和杂菌污染,这是友谊选择在智能育秧大棚发展白背毛木耳种植的关键。通过科学调控温度与湿度,基地实现了一年三茬的高效产出,单位面积利用率较传统露地种植提升3倍以上。
此次采收的白背毛木耳属优质新品种,其干品泡发率可达1:10以上,富含膳食纤维与多糖体,凭借“脆嫩不烂、久煮入味”的特质,成为火锅连锁、预制菜企业的抢手原料。在采摘现场,直播镜头正对准鲜嫩的木耳实时播报,屏幕上的订单不断跳动——产业发展部联合旅游服务中心打造的“线上采摘节”,新鲜木耳从大棚到餐桌的流通时间缩短至48小时内。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产业模式构建起一套闭环生态链,木耳采收后的废菌渣经腐熟处理成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既减少化肥使用量,又能改良土壤助力来年水稻增产,形成“稻育秧—耳种植—渣肥田”的循环体系。这种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为寒地农业资源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今后将持续延伸产业链条,让小木耳真正撬动大产业,打造寒地白背毛木耳区域公用品牌,让黑土地上的“金耳朵”奏响乡村振兴更强音。(来源: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