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31年,只为一粒好菌种 ——党员谭德富加工制作蜜环菌助力龙坪村天麻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5-08-26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向华 陈美强
    【核心提示】:本文报道了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龙坪村村民谭德富通过种植天麻实现脱贫致富,并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故事。谭德富从1994年开始种植天麻,经历了失败后,引进蜜环菌母种并改良培育出适宜本地气候的生产种,办起了蜜环菌加工作坊。他不仅自己致富,还通过传授种植技术和提供务工机会,帮助村民增收。作为党员和科技特派员,谭德富还为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天麻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天麻产业的发展。

    8月15日,从巴东县水布垭集镇驾车出发,一路越过河流、密林、山峦,到达海拔1800米的龙坪村。

    不远处,村民谭德富家的院坝里机器声轰隆,工人正在进行蜜环菌生产准备工作。“锯末是基础原料,还要麸皮、玉米、黄豆、石膏等10余种配料。9月1日正式开工,计划制作5万瓶蜜环菌。”谭德富说,“蜜环菌是天麻的‘营养专线’,要抢抓时令赶制,一刻也慢不得。”

    龙坪村属于高山村落,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非常适宜天麻生长。经过10余载接力探路,龙坪村发展了2000余亩天麻田,成为“亿元天麻村”。

    谭德富回忆,他早在1994年就尝试种植天麻。当时,他从山上挖回野生天麻在地里试种,没想到喜获丰收,一筐天麻赚得150元。

    尝到甜头后,谭德富的劲头更足了,天麻一年比一年种得多,却在2000年栽了一个大跟头:由于蜜环菌质量不达标,天麻产量跌入低谷,7万元本钱打了水漂。

    痛定思痛,谭德富总结原因:蜜环菌是天麻生长的关键,只有把蜜环菌生产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天麻丰产的底气。

    于是,谭德富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蜜环菌母种,通过对母种改良、转扩,培育出适宜本地气候的生产种,并办起了蜜环菌加工作坊。

    2013年,谭德富再次迎来转折:他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冲在产业第一线的党员。

    “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好头,带着乡亲们把天麻产业饭吃得更香、更甜。”谭德富为自己设定了三个目标角色:党员先锋、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

    “党员要发挥先锋作用,就要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中间。”2014年,谭德富投资18万元,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杀菌锅、锅炉、锯末粉碎机等设备,在9月至12月的蜜环菌生产期,吸纳周边群众务工,支付工资逾15万元。

    村民许启才农忙时下地种田,秋收后到谭德富的蜜环菌生产车间做工,挣点零用钱,他说:“沾了老谭的光,四季不闲着,收入不断档。”

    去年,“一亩八分地种出58万元”的天麻高产传奇在龙坪村诞生,创造者名叫谭克华,幕后的技术支持则是谭德富。谭德富免费为谭克华传授天麻种植秘诀,讲解管护关键技术,将科技含量转化成天麻产量。

    如今,谭德富将技术课堂搬到田间,为全村天麻种植户传播科技种子。

    900多公里外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一块块天麻田里,当地天麻种植户时常和谭德富视频连线,在线咨询技术难题,他的线上课堂穿越山河,一路奔向西北。

    作为康县“天麻产业科技特派员”,每年年初、年中两个时段,谭德富要辗转康县10余个乡镇,走进天麻基地指导菌种生产、品种改良,成为康县天麻种植户的“好帮手”。

    “越来越多的乡亲腰包鼓了,我这个党员分量也越来越重了,一切努力都值得!”谭德富带领村民,经过一次次摸索,最终将产业落脚到天麻种植上,走上了带农致富的康庄大道。

    31个四季轮回,谭德富深耕大山深处,以党员示范、科技赋能,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精神能量、科技养分。

    “在龙坪村天麻产业一线,谭德富是先锋代表中的一员,村里还有谭克勇、覃中喜等天麻‘土专家’,试水有性繁殖零代麻种、桶装天麻栽植等新技术,引领种源优选、品种优化,推动天麻产业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水布垭镇党委组织委员谭凯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