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从巴东县水布垭集镇驾车出发,一路越过河流、密林、山峦,到达海拔1800米的龙坪村。
不远处,村民谭德富家的院坝里机器声轰隆,工人正在进行蜜环菌生产准备工作。“锯末是基础原料,还要麸皮、玉米、黄豆、石膏等10余种配料。9月1日正式开工,计划制作5万瓶蜜环菌。”谭德富说,“蜜环菌是天麻的‘营养专线’,要抢抓时令赶制,一刻也慢不得。”
龙坪村属于高山村落,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非常适宜天麻生长。经过10余载接力探路,龙坪村发展了2000余亩天麻田,成为“亿元天麻村”。
谭德富回忆,他早在1994年就尝试种植天麻。当时,他从山上挖回野生天麻在地里试种,没想到喜获丰收,一筐天麻赚得150元。
尝到甜头后,谭德富的劲头更足了,天麻一年比一年种得多,却在2000年栽了一个大跟头:由于蜜环菌质量不达标,天麻产量跌入低谷,7万元本钱打了水漂。
痛定思痛,谭德富总结原因:蜜环菌是天麻生长的关键,只有把蜜环菌生产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天麻丰产的底气。
于是,谭德富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蜜环菌母种,通过对母种改良、转扩,培育出适宜本地气候的生产种,并办起了蜜环菌加工作坊。
2013年,谭德富再次迎来转折:他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冲在产业第一线的党员。
“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好头,带着乡亲们把天麻产业饭吃得更香、更甜。”谭德富为自己设定了三个目标角色:党员先锋、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
“党员要发挥先锋作用,就要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中间。”2014年,谭德富投资18万元,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杀菌锅、锅炉、锯末粉碎机等设备,在9月至12月的蜜环菌生产期,吸纳周边群众务工,支付工资逾15万元。
村民许启才农忙时下地种田,秋收后到谭德富的蜜环菌生产车间做工,挣点零用钱,他说:“沾了老谭的光,四季不闲着,收入不断档。”
去年,“一亩八分地种出58万元”的天麻高产传奇在龙坪村诞生,创造者名叫谭克华,幕后的技术支持则是谭德富。谭德富免费为谭克华传授天麻种植秘诀,讲解管护关键技术,将科技含量转化成天麻产量。
如今,谭德富将技术课堂搬到田间,为全村天麻种植户传播科技种子。
900多公里外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一块块天麻田里,当地天麻种植户时常和谭德富视频连线,在线咨询技术难题,他的线上课堂穿越山河,一路奔向西北。
作为康县“天麻产业科技特派员”,每年年初、年中两个时段,谭德富要辗转康县10余个乡镇,走进天麻基地指导菌种生产、品种改良,成为康县天麻种植户的“好帮手”。
“越来越多的乡亲腰包鼓了,我这个党员分量也越来越重了,一切努力都值得!”谭德富带领村民,经过一次次摸索,最终将产业落脚到天麻种植上,走上了带农致富的康庄大道。
31个四季轮回,谭德富深耕大山深处,以党员示范、科技赋能,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精神能量、科技养分。
“在龙坪村天麻产业一线,谭德富是先锋代表中的一员,村里还有谭克勇、覃中喜等天麻‘土专家’,试水有性繁殖零代麻种、桶装天麻栽植等新技术,引领种源优选、品种优化,推动天麻产业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水布垭镇党委组织委员谭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