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织金县,生长着一种被誉为“雪裙仙子”的清香型红托竹荪。历经41年的菌种驯化与技术攻关,这一深山珍馐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18亿元的富民产业,书写了从山间野菌到富民支柱的传奇篇章。
夏日,走进织金金荪公司智能温控玻璃大棚,恒温25℃、湿度稳定在88%的环境中,竹荪实现全年生长。工人们每天的第一项工序就是采摘竹荪,只见工人小心翼翼地旋转摘下菌柄,一朵朵雪白色的竹荪破土而出,撑开网状菌裙,宛如身着白纱的仙子。这里采用的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更保障了竹荪的品质。
“这几天正是采摘旺季,我们每天七八点就开始工作,这个时候的竹荪最为新鲜。”织金金荪公司工人卢凤国说道。这些新鲜采摘的竹荪,迅速运往各地厨房餐厅,经过厨师的精心烹制,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织金县宏洲酒店厨师长王华中介绍:“织金竹荪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在我们酒店,竹荪鸡汤、鸡肉酿竹荪、竹荪蛋卷等菜品,深受食客喜爱。”凭借脆嫩清香的口感和卓越的营养价值,织金竹荪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还远销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市场,通过跨境电商走进千家万户。
织金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王敬明表示:“随着电商发展和政府大力宣传,竹荪销量连年攀升。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需求量不断增长,2024年12月,当年的竹荪就已基本售罄。”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41年的技术沉淀。1983年,织金科技人员从城郊野生竹荪竹蛋中成功分离菌种,开启人工驯化之路。从最初断木栽培亩产不足5公斤,到如今采用菌包脱袋覆土技术实现亩产干品100公斤;从季节性出菇到智能大棚全年供应,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
“栽培技术历经多次革新,从断木、木块栽培,到砂锅栽培、室内层架栽培,再发展到大田栽培和林下栽培。”织金县金荪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李启华介绍道。
如今,织金竹荪产业已覆盖20多个乡镇,1.6万亩带动7万农户就业,采摘高峰期每天用工超2000人。废弃菌包经处理制成有机肥,形成“以竹育菌、以菌肥田”的生态循环。从地域特产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织金竹荪正以洁白的菌丝,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图/文 彭湖、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