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茯苓种植基地的层叠枝叶,洒在村民王一金布满老茧的手上。他正小心翼翼地为快速生长的茯苓覆土。
“以前这片林子光长杂树,现在流转给合作社种茯苓,我不仅能拿地租,在这儿打工一天还能挣80块,年底还有分红!”王一金的话语里满是笑意。这片焕发新生的林地,正是昭化区推动林下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政策、管理、科技、机制四大关键,让沉寂的山林变成“聚宝盆”,带动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收获致富果实。
为激活林下经济,昭化区将道地中药材纳入农业重点发展“四大板块”,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7亿元,围绕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统一流转林地经营权,为经营主体降低前期投入门槛。目前,全区已流转林地1.2万亩,吸引23家企业、17个合作社入驻发展。此外,昭化区还进一步深化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完成茯苓菌种(母种)、良种繁育等10项企业标准,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借力“周末工程师”开展本地柔毛淫羊藿选育及仿野生栽培等技术攻关,引入社会资本建成目前全省最大的淫羊藿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昭化区中药材、茯苓产业协会2个、中药材科技服务团1个、“剪刀干部”服务队13支、科技示范户50余户,夯实科技服务体系。
“去年种了3亩茯苓,收入2万多元,还拿到村集体分红1200元。”村民赵秀莲算起增收账满脸喜悦。通过“村集体建设+企业租赁经营”模式,该村将200亩林地打造成茯苓基地,村民既能获得林地租金、务工薪金,还能分享集体收益分红。昭化区创新构建3种发展模式和3种经营方式,建立集体收益“4411”分配机制,让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共享。同时,将林下种植纳入森林保险,发布极端天气预警20余条,化解野生动物致害纠纷17起,为产业发展系上“安全带”。2024年,全区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带动1722户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
夕阳西下,在昭化的青山绿水间,一株株中药材正茁壮成长,既守护着生态屏障,也孕育着百姓的幸福生活。(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