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林下食用菌人工繁育及生产示范
一、技术特点
针对高寒地区林下食用菌繁育技术相对滞后的问题,采用引种选育、常规驯化和野外扩繁的方法,共筛选出适宜高寒林区繁育的优质食用菌品种 5 个,构建了菌种繁育、规模化栽培、加工利用一体化的产业技术体系,实现了从野生资源利用向人工培育资源的根本性转变。
(1)‘柴达木大肥菇’‘草原雪蘑’‘鸡腿菇’3 个优质品种是通过野外引种驯化选育而来;‘双孢菇’‘杏鲍菇’2 个品种是通过常规驯化与人工繁育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耐寒等特点。其中‘柴达木大肥菇’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
(2)提出了适用于高寒地区林下环境的食用菌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培养技术体系,菌种成活率达 85%~95%。构建了高寒地区林下食用菌组培育苗技术和菌包瓶外移栽技术,缩短了育苗周期约 30 天。
(3)建立了高寒地区林下食用菌栽培的优化模式,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二、适用范围
该技术成果已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大通县)、民和县以及玛可河林场的各大林区及退耕还林地中推广应用。
三、应用方法
采用行间种植方式,菌袋间距为 1.5~2.5m。主要措施包括:
(1)整地。在种植前的一个季度,采用开沟或穴状整地方式进行整地,确保土壤松散并具备良好的排水性。
(2)栽植。春季进行菌袋栽植,选用已经长满菌丝体的菌袋。在栽植时,将菌袋表面覆盖一层松土,以保蓄水分并促进菌丝体生长。
(3)施肥与灌溉。施用有机肥,重点在菌丝体萌发期、生长期和越冬前期进行灌溉。生长期是最关键的阶段。使用滴灌系统,每年灌溉 9~12 次,灌溉量为 150~200t/亩;如采用沟灌方式,每年灌溉 5~6 次,灌溉量为 400~500m3/ 亩。
(4)抚育。定期除草、松土,以提高土壤通风性,防止积水。同时,及时清除残留的病菌体,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5)病虫害防治。在发现菌袋出现霉变时,应立即将受感染的菌袋移出栽培区并销毁。可采用物理方法,如使用诱杀灯或粘虫板,对林区的害虫进行防治,防止其对食用菌造成危害。
(6)菌袋管理。在菌丝体完全长满菌袋后的 1~3 年内,定期检查菌袋的生长情况。对生长过密的菌袋进行疏理,促进均匀出菇。
(7)采收。菌菇成熟后,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采收。对于‘柴达木大肥菇’等成熟期较长的品种,可进行分批采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四、典型案例
在青海大通县、民和县及玛可河林场等地建立了大面积的林下食用菌示范区。柴达木大肥菇、草原雪蘑和鸡腿菇分别在 7 月中旬、7 月下旬和 8 月上旬进入采收期,平均每平方米产量分别达到 1.2kg 、1.0kg 和 0.8kg,盛产期每公顷产量超过 3500kg。
第一完成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第一完成人:谢惠春
电话:0971-6134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