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学名: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又称云耳、木耳、木檽、光木耳、木蕊、木菌、树鸡、䓴(音同"软"),是一种食用菌。它的子实体通常呈耳朵形状,但也可以是杯状。子实体的表面覆盖着微小的茸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深。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醣體,具有维护腸道健康、降低膽固醇、延缓血糖上升、抗凝血、改善贫血等功效。它还富含维生素D,有助于抗抑郁。黑木耳的制作可以用于饮料、蜜饯、甜羹等,也可以用来炒菜。选择黑木耳时,应注意是否有砂粒或杂质,并且不要浸泡过长时间,以免滋生细菌。对于凝血功能问题、糖尿病患者以及品质参差不齐的黑木耳产品,需要慎重食用。总体来说,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且有益健康的食材。
近年来,黑木耳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黑龙江等地,黑木耳种植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在黑木耳种植被大力发展的同时,黑木耳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提升。
一方面,优化技术应用促进了黑木耳生产栽培质量明显提高,包括菌包生产成品率上升、生物转化率提高和生产自动化程度增加升,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原料成本和劳力成本,相对地提高了黑木耳栽培生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黑木耳产品质量,既包括耳片色泽、大小、厚度和韧性等外观性状品质,也包括口感、功效等内在品质;还包括产品上市时间和加工包装方法造成的市场差异,产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价格的提高,提高了黑木耳产业质量效益。
黑木耳种植栽培方法
目前,我国黑木耳主要有两种栽培方法: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段木栽培黑木耳即把木头截成1米到1.2米的段,选准适当的位置下菌种。在南方地区,仿野生木耳栽培大多依托该种栽培方法。该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尤其是在很多林区实施停伐以来,段木栽培黑木耳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产量逐年下降。
代料栽培黑木耳相比段木栽培黑木耳更环保、科学,它是指利用木屑、蔗渣、棉籽壳等农副产品来代替段木生产黑木耳。常用的有瓶栽、袋栽和菌砖栽培三种形式。瓶栽和袋栽都是按常规方法将培养料配好后装入瓶子或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后取出,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以无菌操作接入菌种,便可移到栽培室进行培养。
而在我国东北地区黑木耳主要栽培模式为大地摆袋栽培(占92%)、林下摆袋栽培(占5%)、大棚吊袋栽培(占2%)以及其他栽培模式(1%)这四种。大地摆袋栽培的优势在于选择不积水的平坦地块,只要有水源,做成简单的床面就可以在全光下摆袋栽培。大地摆袋,投资小,只要有足够的地块,可大规模发展,因为在全光下裸露栽培,耳片厚,富有弹性,颜色正。林下摆袋栽培优势在于回归自然,林下湿度好,氧气足,且树叶具有遮阴功能,木耳质量好,产量高。大棚吊袋栽培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面积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在栽培过程中不用除草,没有泥沙灰尘污染,采摘省工能满足黑木耳对温、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使黑木耳的栽培管理更加科学化,实现稳产、提质增效的目的。
黑木耳主要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黑木耳产业主要分为传统农户生产模式和“公司 基地 农户”这两种经营模式。除以上两种基本模式外,还包括以下模式:
自主种植和销售:农民可自己种植黑木耳,然后将成品销售给市场或加工企业。
合作社模式:农民可以组成合作社,共同种植和销售黑木耳,集中采购设备和原材料,共享资源和市场渠道。
农业企业模式:农业企业可以建立黑木耳种植基地,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然后销售给市场或加工企业。
品牌销售模式:建立自有品牌,加工包装黑木耳成品,通过市场推广和营销来提高知名度和销售量。
虽然在很多产区建设了规模型菌包厂和规范化管理机制,但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主要特征是千家万户各自以“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种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时间和季节限制,较难实现全年供货,市场竞争力低;“公司 基地 农户”生产模式在社会分工上进一步细化,企业为农户种植生产提供菌种、技术支持,农户负责种植黑木耳,并按协议价格出售,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仍难以克服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供应存在季节性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