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土疙瘩”变“金疙瘩” 英山茯苓“链”就强县富民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央广网
    【核心提示】:湖北英山县依托“国家地理标志”英山茯苓,联合红日药业·辰美中药、北京同仁堂等龙头,建成4万亩标准化GAP种植基地和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推出“WZ-1”高产品种、水溶性茯苓多糖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能力1200吨、品牌价值88.15亿元,出口全国30省市,带动农户亩均收入翻番,目标2027年打造百亿级茯苓产业链。

    品牌价值88.15亿元、全县茯苓年交易量占全国总量的15%、年产值近10亿元——在鄂东大别山区,英山茯苓正完成从深山“土疙瘩”到富民“金疙瘩”的蜕变。依托科技赋能与链式发展,这个拥有千年种植历史的道地药材,如今串起了一条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国内市场到扬帆出海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企业助力 续写道地药材新篇章茯苓,别名伏灵、松腴,自古被视为“四时神药”。《淮南子》有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鄂东地区的英山、罗田、麻城一带,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茯苓的道地产区。据《英山县志》记载,英山茯苓的人工种植始于唐代,至今已超千年。

    “英山茯苓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湖北省的‘四大草药’之一,是全国公认的道地药材。”红日药业·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彭鹏表示,英山以茯苓、天麻为代表的道地药材资源禀赋,全县茯苓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是吸引这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落户的关键。

    科技赋能 小茯苓串起大产业如果说深厚的底蕴是英山茯苓的“根”,那么科技创新就是让其茁壮成长的“养分”。近年来,英山县围绕“种、产、销”三大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源头活水,良种先行。“我们通过和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持续开展茯苓菌种的提纯复壮和抗病性改良技术攻关。”彭鹏介绍,其中公司与中国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茯苓新品种“WZ-1”,菌种结苓率达97.6%,亩产提高1400公斤,从源头上提升茯苓的品质和产量,正成为农户增产增收的“金种子”。

    如何让产品附加值提升,是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 过去,茯苓多以原料或初加工形态论吨卖,附加值有限。如今,通过引进“水溶性茯苓多糖深加工”等补链项目,英山正全力开发茯苓多糖颗粒、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高纯度茯苓多糖胶囊等尖端衍生产品。

    在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内,红日药业·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声隆隆,一批批新鲜的茯苓经过剥皮、切丁、烘干等工序,被加工成标准化的茯苓丁。“目前我们茯苓采收正值旺季,每天从基地到车间,经过加工,每个月产能达100吨,一年达1200吨。”负责人熊之升告诉记者,正是初加工与深加工并举的策略,共同托举起茯苓产业的增值蓝图。

    集聚发展 深山灵药扬帆出海产业壮大,需要龙头引领和平台支撑。当前,英山坚持“内培壮大、外引强援”的思路,成功吸引了北京同仁堂、天津红日药业辰美中药等行业龙头落户,同时培育了吉利中药材、楚草堂等一批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除此之外,英山县还规划了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大茯苓专业园区,作为茯苓产业集聚的“双引擎”。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精深加工,红日药业·辰美中药入驻后实施的提质扩能项目,预计年新增茯苓中药饮片等产品500余吨,提升综合产值5000万元。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则吸引了云济中药、丰昇农业等企业入驻,建成3条精深加工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茯苓袋用茶、茯苓多糖提取物及其衍生大健康产品,产业生态效应持续凸显。

    在英山,红日药业·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的仓库里,有序摆放的茯苓深加工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公司生产的茯苓中药配方颗粒等产品已销售到全国30余个省市地区。”彭鹏告诉记者,得益于英山县优质的原材料资源,以及产业科技的加持,英山茯苓的品牌在市场上越叫越响。

    产业富民 小小茯苓促振兴产业发展,惠及于民。英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的总体思路,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

    在英山县石头咀镇杜家山村的茯苓GAP种植基地里,伯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伯蔚和村民们正忙着采挖。“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68亩茯苓,亩产近4000斤,预计总产量能有330至350吨。”望着地里一个个坚实饱满的茯苓,刘伯蔚脸上满是笑容,“按现在收购价算,合作社总产值能有330万元。我自己种的30亩,毛收入将近50万。比起种传统农作物,收入真是强多了。”

    小小的茯苓,已真正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它不仅在刘伯蔚这样的种植户手中变成了真金白银,更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创造着价值。“我们将乘势而上,以全链条思维做大做强供应链,让‘英山茯苓’金字招牌焕发新活力,力争到2027年将茯苓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说道。

    从古籍中的济世良方,到实验室里的科技结晶,再到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茯苓联通了古今,激活了产业,富裕了乡亲。英山,正让这古老的“四时神药”焕发出引领振兴的现代生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