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边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精准的产业布局,让特色农业“活”起来、产业链“长”起来,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延边大地扎根结果,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和龙桑黄:科技赋能开辟健康产业蓝海
在和龙市八家子镇450亩的桑黄科技示范基地,一排排菌段上金黄饱满的桑黄菌悄然生长。这个全国最大的桑黄种植基地,见证了延边桑黄从深山野生采摘到人工规模化栽培的蜕变。
过去,桑黄因稀有被称为“灵芝中的王者”,仅在长白山深处偶见。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当地突破选材、灭菌、接种等技术难关,实现40个月周期的精细化栽培。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已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拥有“黄之皇”“林珍源”品牌,产品涵盖汤料包、压片糖果等多个品类,申报10项专利、获9项科技成果,更出口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
目前,和龙市桑黄种植面积超1000亩,年产鲜品500吨以上,一亩地年收益达7万—10万元。随着产业园、智慧工厂等项目推进,桑黄正从“小菌种”成长为三产融合的“大产业”。
汪清木耳:全链发展奏响富民乐章
汪清县凭借长白山优良水质、近9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孕育出的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在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3.5万平方米智能车间日产菌棒15万袋,80栋智慧吊袋大棚年产木耳约200吨。
企业通过培育新品种、延伸产业链,开发出玉木耳莲子羹、木耳脆片等创新产品,借力数字化供应链直达直播间和商超,还与日本企业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如今,黑木耳产业覆盖汪清县60%以上行政村,栽培总量超6.5亿袋,年产3.5万吨,带动3万余人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安图菌菇:规模引领激活县域动能
在安图经济开发区,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杏鲍菇生产车间里,流水线井然运转。作为东北最大杏鲍菇企业,这里实现菌棒制作到成品包装一体化生产,日产杏鲍菇50吨、菌棒12万棒,产品远销欧美日韩。
企业创新“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又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总产值达3867万元,同比增长3%;今年上半年产值2755万元,同比增长28.2%。更在龙井打造“蘑菇村庄”旅游景点,以三产融合让小菌菇释放大能量。
龙井苹果梨:合作社模式酿出甜蜜生活
在龙井市三合镇,清水果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作魁带着社员打理果园。2010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改变“各家种各家”的零散模式,实现“统一技术、包装、销售”。通过专家改良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再借直播带货拓销路,苹果梨成了“黄金果”。
如今,合作社社员从几人发展到100多人,年销售额最高达1000万元。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开发,从路边叫卖到全国营销,龙井苹果梨的十年变迁,正是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敦化烤烟:智能转型按下增收快进键
敦化烟农正借智能烤房迎来丰收季。在黑石乡、秋梨沟镇,传统煤炭烘烤方式已被空气能烘干机组、智能环保电烤房取代。智能设备配备高精度传感器,通过控制器或手机APP精准调控温湿度,既节能又保障烟叶品质。
秋梨沟镇2024年引进18台空气能机组,贤儒镇新建12座智能电烤房,让烟农从“守煤炉煎熬”变为“指尖调控”。智能转型不仅降低成本,更提升烟叶等级,让“绿叶子”真正变成鼓胀钱袋的“金叶子”。
图们香瓜:特色种植铺就甜蜜致富路
图们市凉水镇凭借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充足日照和适宜无霜期,培育出顺甜玉娇、小糖人等优质香瓜品种。通过规模化经营,当地已有5个规模种植户,香瓜因口感香甜深受市场青睐。
随着交通完善和电商兴起,香瓜销售渠道持续拓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正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从桑黄的“深山逆袭”到木耳的“智慧升级”,从苹果梨的“甜透乡邻”到烤烟的“智能蝶变”,延边州用特色产业串起乡村振兴“珍珠链”。生态优势变产业优势,传统农业添“科技翅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延边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