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AI时代菌物学研究范式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科学研究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为传统学科赋能新生。 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菌物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菌物学研究的新范式与新路径。
开幕式由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鲍大鹏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菌物学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齐聚一堂,远超原定限额,现场不得不临时加座,共同探讨AI技术在助力菌物学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
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鲍大鹏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边银丙,江西省菌物学会理事长张诚,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霍光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袁晓辉,南昌大学教授曲文建,杭州睿胜软件有限公司领域专家汪远,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郑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肖世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易菇网总裁赵雄。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在致辞中深刻洞察了人工智能(AI)对菌物学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指出拥抱AI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非可选课题。他强调,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PCR技术成为现代化实验室的标志、随后的基因组学成为研究基石一样,AI技术正迅速演化为未来菌物学实验室的核心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标志。他因此提出“无AI,不菌物学”的时代判断,并特别呼吁青年科研人员必须主动将AI融入研究实践,否则三五年后或将面临技术脱节的危机。郭良栋理事长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紧扣前沿、聚焦争议的定位,鼓励开展开放、思辨的讨论,认为这种探讨本身正是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他深信,此次会议必将为中国菌物学抓住AI时代机遇、实现范式转型注入关键动能。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
江西省菌物学会理事长张诚在致辞中指出,江西省菌物学会成立三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菌物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普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强调,在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科技创新格局,为菌物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经验驱动的研究模式正在向数据驱动和智能驱动转变,AI算法在解析海量基因组数据、揭示菌物代谢网络调控机制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菌物学、人工智能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期待以会议为纽带,共同探索AI技术与菌物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科技赋能菌物产业,使其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江西省菌物学会理事长张诚
江西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光华介绍,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粮食观和江西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验室聚焦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保藏研究、农业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互作机制解析以及种质创新研究、功能微生物扩繁与加工炼制产品开发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构建农业微生物研发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研究人才队伍,形成完备的农业微生物研究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微生物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霍光华教授进一步指出,AI在物种鉴定、生长预测和活性物质挖掘中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模型解释及跨学科人才等挑战。他呼吁加强合作、鼓励青年学者投身交叉创新,共同构建AI时代菌物学研究新体系,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光华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专家报告环节,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AI技术在菌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袁晓辉作了题为“AI驱动的菌物学研究”的报告。南昌大学教授屈文建作了题为“跨越数据鸿沟:AI如何助力菌物学研究的智能化转型”的报告。杭州睿胜软件有限公司领域专家汪远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大型真菌分类中的技术演进与前沿挑战”的报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郑轶作了题为“生物信息智能体研究”的报告,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肖世俊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菌物多组学数据解读”的报告。
AI既是“革命的工具”,也在推动“工具的革命”,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工具。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鲍大鹏研究员在总结中倡导以开放、底层、反馈、深维和人本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驾驭AI技术,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为推动我国菌物学研究迈向智能化、数字化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与关键技术路径,并为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合作创造宝贵契机。
本次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江西省菌物学会、江西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易菇网共同承办,并得到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菌物学报》《食用菌学报》《菌物研究》《食药用菌》等多家单位协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