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塔东村智慧云舱金耳共富示范基地里,一个个“海运集装箱”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这些配套了空调、新风系统、自动加湿系统的“海运集装箱”,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舱内环境,为菌菇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最短的生长周期生产出最高品质的菌菇。
“方舱内现在种植的菌菇名为金耳,平均27天可以生长一茬,一年可以生长10茬,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负责智慧云舱的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祥介绍。
金耳,素有“软黄金”“平民燕窝”之称,因其颜色金黄、形似人脑,因此又被称为黄木耳、脑耳。金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磷、硫、锰、铁、钙等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滋补品,营养价值高。金耳原生长于南方,适宜南方的气候。通过智能化的方舱改造,如今在临清成为了金耳的又一生产地。
在智慧云舱金耳共富示范基地,王荣祥介绍,每座方舱标准尺寸为35平方米,方舱内部可用空间长11.9米,宽2.34米,高2.56米。走进方舱内部,内设10层网架,单次可放置金耳菌包4200个,菌包入仓后,温度控制在19℃到23℃之间,保持适宜湿度,入舱时为发满菌丝的菌包,在舱内27天左右即可采摘成品,每个菌包可产出金耳0.7斤,单舱单茬可产成品金耳3000斤,年出产10茬金耳。“方舱采用循环入舱模式,确保每天都有成品金耳产出。”王荣祥说。
正是通过精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模拟并优化了菌包生长的理想环境,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最大限度提高了产量。“一是集装箱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智慧云舱项目采用二层集装箱的设计,在节约土地的基础上也增加了空间利用率,摆脱了农用土地紧缺的瓶颈束缚。”先锋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维升告诉记者。
而通过对种植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精准管理和高效生产。经过持续实验培育,目前菌包孵化失败的概率已降低至千分之一以下。如今,金耳方舱每舱可出产金耳3000斤,第一年由相关企业按10元每斤保底价回收,每舱每茬收入3万元,去除菌包成本,电费、人工及其它费用等,纯利润相当可观。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集体增收,36座金耳智慧云舱已经确权到32个村,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8个合作社,注册3家村企共建企业,并动员农户广泛参与经营。同时,这家公司通过对农户们提供种植知识和技术,着重培养一部分村内“土秀才”,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乡村技能型实用人才85人。金耳方舱项目也提供就业岗位288个,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参与实际工作,对金耳养殖快速上手,实现村、企、民三方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