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开阳县:生态振兴“添颜值” 林下经济“增产值”


    【发布日期】:2025-08-01  【来源】:金台资讯
    【核心提示】:7月31日,2025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举行,“李玉院士甘南卓尼高原食药用菌科研基地”揭牌。甘南州通过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推动木耳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卓尼县创新“春季黑木耳+冬季羊肚菌”轮作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双赢。大会发布白皮书,签约多家单位,推动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显著、气候冷凉等独特自然条件,为木耳生产带来了别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情境下,要实现木耳生产的科学管控,亟需引入更多前沿高科技手段。” 7月31日,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举行的2025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九色甘南农特产品营销畅享会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走进开阳县中桥村,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在中桥村45亩林下茯苓种植示范点的建设现场,村民们正俯身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离家近,活也干得顺手!我们种茯苓,每天每人有一百多块,我家一家人加起来也是有稳稳当当的收入,这日子可不就越来越有了盼头!”中桥村村民胡培志擦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是开阳县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附加值,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跑出转型“加速度” 变成增收“聚宝盆”

    围绕“林下”做文章,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联动发展、链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促农增收的新途径。转换生态发展路径,实现生态向业态、颜值向价值、产品向模式的多维协同转变,激活林下经济发展新动能。

    林下经济,一头牵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阳县林地面积152.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25%。依托县域生态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碳汇开发转化为碳票交易。立足县域生态资源禀赋,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抢抓“机遇”活“经济”。林业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具备发证林地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权能。抓住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造林碳汇开发交易、开展碳资产质押融资、参与林业碳票交易等,激活绿色资源发展活力。

    培育富民“小产业” 林下生金“好钱景”

    依托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利用树木生长空间及土地资源,培育发展林下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实现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沉睡林地”变“绿色银行”。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林下食用菌主要种植品种为羊肚菌;林下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黄精、黄连、黄柏、淫羊藿、重楼、竹节参、骨碎补等;农林复合经营主要采取林下种植蔬菜等。林下养殖主要包括林下养鸡、林下养殖中华蜂和林下养畜(牛、羊)。林产品采集主要有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竹笋、蕨菜、香椿、鸭脚板等森林食品。2024年,该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9.4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14亿元,林下经济亩均产值4764元,带动3000余名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在杠寨国有林场流转了2000亩林地,划分了中药材育苗区、种植区,还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开展研学合作,进行中药材种植实验,积极打造产学研基地。目前已种植黄连、黄精、竹节参、淫羊藿等中药材600余亩,带动当地100余名群众在基地务工增收。”贵州乾藏中药材有限公司王昌友说。

    单打独斗变多维发展。破解林下经济发展种植业单一发展模式,采取以多元布局、多业融合、多方联结、多点支持协同发力,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全链化发展。2024年开阳县林下经济目前经营主体企业30余家,农民合作社7家,国有林场2个。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两家: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双壶堂药业有限公司。目前,开阳县林下经济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4.16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2.34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利用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16.92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完成6.2亿元,亩均产值为2220元。

    补足短板“提效益” 绘就乡村“致富路”

    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弥补林下种植的不足,着力盘活林地空间,大力培育林下养殖产业,打造林下养殖业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富民。

    创新模式,村民增收有路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地域资源优势,推动林下经济畜禽养殖,以“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起“林下+N”的立体式发展格局,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向利好的同时,有力助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不光自己养,还采取免费为农户提供猪崽,长大后回收育肥猪的方式,带动了有养殖意愿的四五户农户养殖。”邹浩介绍,仅在开阳县双合村,就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建起了覆盖上下龙井、石坎河、坡头上、坪子上5个村民组,占地2000余亩的林下养殖基地,饲养藏香猪1000余头。

    “开阳县双合村得天独厚的林下资源,为藏香猪提供了天然的优质饲料,非常适宜藏香猪的生长与繁育。”邹浩告诉笔者,藏香猪喜欢在林下或草地自由觅食,食物以山间野草、五谷杂粮等为主,加上又在空气清新的林地间自由活动,其猪肉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风味独特。特别是藏香猪肉中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很高,享有“人参猪”的美誉。目前藏香猪肉市场价在40-45元/斤之间,由于肉质好,销路基本不愁。

    创新思路,循环养殖有法子。创新“林+禽”“林+畜”“林+蜂”等的发展思路,黔鹏俊驰生态农场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饲养土鸡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土鸡可除草、除虫,果树和蔬菜不用喷洒农药除草除虫,鸡粪可用作肥料,在提高果树、鸡蛋附加值的同时,也建立起蛋鸡与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助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做活林下“经济带” 赋能康养“新活力”

    立足生态有机特色优势,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生态优势,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林下康养,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摘茶、管茶、制茶、卖茶的全产业链,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形成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加工、旅游购茶为一体的“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格局。在开阳“十里画廊”八景之一的“云山茶海”,二十年前是一片荒山荒地,如今变成5000余亩生态有机茶园,驶向乡村旅游快车道,实现“一片土地,两种产值”。

    “茶旅是相互促进的。茶园作为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感受体验采茶、制茶、泡茶的乐趣,同时旅游又带动茶叶和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的发展,凸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云山茶海基地负责人说道。

    农旅体验,挖掘康养发展潜力。持续将林下经济体与旅游产业化有效融合,着力打造生态农业、露营基地、研学基地,建成“宜居、宜游、怡心”的文旅田园综合体,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夏季候鸟式养老栖息地,探索“康养+”“+康养”的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康养与旅游、养老、医养等产业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探索打造丛林探险、丛林餐厅、农耕体验、骑行体验等森林康养体验融合项目,进一步激发体旅融合的产业特征和发展潜力,以南江大峡谷、猴耳天坑等为载体,积极推出飞拉达、大秋千体验、丛林穿越等极限挑战项目,持续开展休闲漂流和自然越野漂流赛活动,吸引省内外漂流活动爱好者参加赛事,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景区成为诸多明星和网络大V争相打卡的旅行目的地,实现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目标。(图文 杨刚)上,“李玉院士甘南卓尼高原食药用菌科研基地”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蘑菇院士”)受聘为基地首席科学家。

    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长田表示,科研基地将通过精准运用科技力量,深度挖掘高原气候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木耳品牌。同时,着眼于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木耳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各环节紧密衔接、协同共进。

    近年来,甘南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构建起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规模种植、精深加工、集散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探索出一条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企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模式,在卓尼、临潭、舟曲等核心产区种植木耳1.2万亩,年产鲜品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带动4.2万农牧民嵌入产业链,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作为“中国黑木耳之乡”,卓尼县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农牧户力量,深化“产学研融合”,建成栽培大棚4000余座,带动5960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当地创新推行“春季黑木耳+冬季羊肚菌”一年两茬轮作模式,同步发展香菇平菇等多品种食用菌,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大会以“卓耳不凡·因为有尼”为主题,汇聚全国200余位院士专家、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共商产业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现场还颁发了甘南卓尼高原食药用菌科研基地首席科学家聘书,并发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产业发展白皮书》。签约仪式上,卓尼县人民政府与中建八局、姑友道(福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涵盖菌种研发、智能装备、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环节。

    大会期间同步举办的“九色甘南农特产品营销畅享会”,现场不仅展示了卓尼黑木耳、牦牛肉干、洮砚等特色产品,还设置了藏式木雕、洮绣等非遗技艺体验区。来自天津、山东等地的采购商与当地企业现场签约,进一步推动甘南优质农特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