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海拔1600米的建始县茅田乡封竹村云雾缭绕。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立于群山之间。掀开棚帘,菌香扑面而来,数万个菌棒整齐列队,顶端悄然绽放的平菇如同大地的精巧馈赠。
这里孕育的,是人们餐桌上的新贵——硒菇。
“前期我们去了内蒙古、安徽等适合发展反季节菌菇产业的地方考察,最后还是看准了茅田乡这座‘金山’。”湖北省硒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军指着脚下土地感慨。他口中的“金山”,正是恩施享誉世界的“世界硒都”禀赋。
在恩施,普通平菇的硒含量远超其他产区,经检测,封竹村平菇硒含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富硒食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硒菇”。
反季巧打:跨越千里抢占“鲜”机
来建始县创业前,刘勇军一直在武汉从事菌菇种植业。他来到茅田乡打造平菇产业并非偶然。
茅田乡的富硒土壤与高海拔气候,构成发展特色农业的黄金组合。当多数菌菇在夏季高温中无法存活时,海拔1600米的封竹村却迎来丰收“菌季”。
“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大棚里,刘勇军弯腰轻抚菌棒上绒毯般的白色菌丝,道出关键,“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温度也不会超过30℃,正好是平菇生长的舒适区。”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资金、技术、销路,每一关都是考验。2023年,刘勇军带着资金来到这座大山,一头扎进田野。封竹村2万平方米基地、58个大棚,从无到有。
“这捧营养土,让菌丝长得又壮又密,出菇才有保障。”刘勇军眼中闪着光。如今,他打造的每个大棚均容纳1.2万个菌棒,年产量突破65万公斤。
清晨5点,天光熹微,封竹村的菇棚灯火通明。工人穿梭菌架间,双手翻飞如蝶,将饱满的平菇轻巧采下,放入筐中。
“夏天鲜菇少,我们的平菇一摘下来就被抢光!”分拣车间里,刘勇军随手拿起一朵平菇,菌盖肥厚、边缘内卷,正是最佳采收状态。“普通平菇每公斤4元左右,而反季‘硒菇’,卖给商超每公斤不低于6元。”差价背后是独特价值。
封竹村的高海拔气候模拟了平菇理想的秋冬生长季,配合富硒环境,产出的平菇口感更脆嫩,营养价值高,反季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
物流链条高效运转。上午采摘的鲜菇经分拣、称重、覆膜,傍晚便装车启程运往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运输车在盘山公路上星夜疾驰,将深山“硒”珍送往千里之外。2024年,刘勇军的“硒菇”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产业共富:平菇撑起乡村新希望
在封竹村平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图景里,最动人的色彩,莫过于它为当地村民生活带来的真切改变。
清晨的菇棚里,采菇工李时珍在忙碌着。她熟练地将一朵朵肥厚的平菇采下放入筐中。“以前守着几亩田,日子紧巴巴。现在家门口能挣钱,心里踏实多了!”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已是基地里手脚最麻利的采菇工之一。
“按件计酬,采得多、拿得多,手脚勤快点,一天挣两三百元没问题!”提及收入,李时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像李时珍这样,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村民,在刘勇军的种植基地已有近30人。
刘勇军算了一笔账:仅劳务一项,每年为周边农户增收超10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产业兴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在刘勇军看来,产业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让乡亲们都能分一杯羹。他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计划未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这一朵朵平菇,承载的是乡亲们实实在在的盼头。”封竹村党支部书记孙玉华感慨。
产业的兴旺,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随着平菇种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一年获租金15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或管理服务等方式,收入“水涨船高”。
这笔宝贵的集体资金,反哺于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房前屋后的环境焕然一新,部分公共设施也得到修缮。曾经寂静的山村,因为这一朵朵平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夕阳的余晖为连绵的青山和白色的菇棚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一辆满载新鲜富硒平菇的货车鸣笛驶离封竹村。山间的大棚里,不仅生长着鲜嫩的平菇,更生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如村民所说:“这小小的菌菇,真是种出了好日子!”
在层峦叠嶂的鄂西深山,一朵平菇正悄然改写乡村命运。刘勇军与“硒菇”故事,不仅是创业的典型样本,更揭示了乡村振兴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硒”字背后,是自然禀赋的智慧转化。当多数地区苦于夏季高温导致菌菇断档,海拔1600米的封竹村却凭借高海拔优势实现错峰出菇。创业者通过科学配比营养土,让普通平菇蜕变为硒含量超国标的健康食材。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效益”,这捧硒土里生长的,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反季巧打的背后,是创业者的精准落子。以盛夏鲜菇稀缺期切入,抢占价格高地;从清晨采摘到冷链星夜疾驰,让深山鲜菇48小时直达华中、华东、华南餐桌;以“硒”产品标签打破同质竞争,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子。
土地流转激活沉睡资源,基地就业转化留守劳力,技术扩散孵化更多创业力量……当村民在家门口日挣两三百元,当村集体收入反哺乡村建设,小小平菇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受益者、参与者和传承者。只有这样,产业才能扎根乡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