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壕赖柴达木村的香菇大棚里一派繁忙。不同于外界燥热的暑气,棚内为香菇生长营造出清凉湿润的环境。菇农们穿梭在整齐排列的菌棒间,熟练地进行注水、通风操作,仔细检查着每一株香菇的生长状态。鲜嫩肥厚的香菇簇拥在菌棒上,如繁星点点缀满菌林。近年来,壕赖柴达木村积极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以周期短、效益高的产业优势,让香菇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炎阳似火,暑意正浓,在壕赖柴达木干滩香菇种植基地,菇农们身着轻便的工作服穿梭在菌棒之间,仔细检查每一处生长细节,为香菇的品质和产量严格把关。
村支书杨在明介绍道:“我们新建的26栋大棚,其中两栋晾晒棚,在夏季派上了大用场。整个项目300万元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让生产更有底气。每个大棚上架10500个菌棒,25万个菌棒正处于出菇旺季。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仅这一季度,年产值就能达到250万元,净利润预计50万元。”
“夏季是香菇集中采收的关键期,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品质。”一位菇农一边熟练地将成熟的香菇摘下放入筐中,一边说道。近年来,壕赖柴达木村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香菇种植,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壕赖柴达木村的香菇种植基地,现代化的温控大棚和智能监测设备成为应对夏季高温的“秘密武器”。通过科技手段,菇农们可以实时调节棚内温度、湿度,精准控制香菇生长环境,确保每一棒香菇都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
“以前种香菇全靠经验,现在有了智能设备,温度、湿度都能实时监控,产量和品质都提升了不少。”一位菇农笑着说道。科技的引入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大幅提升了经济效益。
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刘翠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她投资40余万元建起4个香菇大棚,每个菌棒产2斤香菇,按每斤4.5元的价格,一季就卖了40万元。今年又新建3座大棚,眼下正值夏季出菇高峰期,大棚内菌棒上的香菇如雨后春笋般密集生长,目前已累计产出约2万斤干滩香菇。其中3个大棚已完成首茬采收,而另外3个大棚也蓄势待发,菌棒将于十几天后上架,迎接新一轮丰收。在她的带动下,10位村民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
炎炎夏日,壕赖柴达木香菇种植基地的繁忙景象,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未来,壕赖柴达木村将继续深耕食用菌产业,在精细管理、冷链储运、品牌营销等环节持续发力,打造全链条产业体系,实现食用菌产、销、存、加工一体化运作,进一步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
香菇产业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壕赖柴达木村带来了经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座小村庄正以干滩香菇为“致富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夏日丰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