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菌菇培育成“富民伞”
——记闽北乡土科特派黄振涛
23日清早,天刚蒙蒙亮,建阳区菇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振涛就骑车赶往回龙乡回龙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这几天持续降雨,气温和湿度的变化,会给基地的菌种带来不利影响。”黄振涛一到基地,就带着菇农逐棚逐袋地检查。基地的几十亩菌种全部排查一遍,霉变的菌种袋被逐一拣出,隐患顺利排除。
1992年,黄振涛来到建阳水吉镇良原村,用父母给的200元租了7分薄地,试种起香菇、毛木耳。来自食用菌之乡古田的他自幼受父辈熏陶,已初步掌握食用菌生产技能。当年种下1000个菌袋,收获700元。尝到甜头后,第二年,他扩大规模,种下了3000袋,收获3000多元。
从春季的菌种选育,到夏季的菌种备料,再到秋季的配料下种,到最终收获,2年的田间地头奔波劳碌,黄振涛练就了食用菌种植的一身本事,为他日后的食用菌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年,凭着扎实的技术功底,黄振涛受聘担任延平区峡阳镇食用菌种植技术员,负责指导当地村民开展食用菌种植。一年聘期结束,他又回到水吉镇。这回,他开始从事毛木耳、竹荪、大球盖菇等市场追捧的食用菌品种的制种销售,动员了周边村的30多户村民种植大球盖菇53亩,总产值达21万多元。
1996年起,黄振涛把事业“版图”扩展到周边的小湖、回龙、漳墩等多个乡镇,共有11个村103户农户加入到大球盖菇种植队伍,当年产菇450吨,产值130万元。在年复一年推广指导食用菌种植过程中,他还尝试探索种植技术改良,大球盖菇大田种植基料配方从原有的单一稻草到添加木屑粉和谷壳,使亩产提升20%以上,增收效果显著。
世纪之交,黄振涛又应邀来到邵武市和平镇,帮助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他从10亩试点起步,经受了从海拔高度提升到土壤酸碱度变化的一系列考验,摸索出一套生料栽培新技术。他成功帮助和平镇将大球盖菇发展到1450亩的规模,年产值达720万元。
2003年,黄振涛的事业重心再次转回水吉镇,这回他成立了金丰盐水菇加工厂,当年指导当地村民发展大球盖菇3100亩,实现销售盐水菇4500多吨,产值1900万元。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建阳区菇也专业合作社,吸纳135户种菇大户入社,并为社员提供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四年间,合作社在闽北多个县(市、区)建立了33个种植基地,面积超4000亩。
2015年,应回龙乡的热情邀约,黄振涛租下当地闲置多年的茶果场,投入450万元建起3000立方米冷库和400平方米的食用菌分拣车间,以及1500平方米的菌种培育中心,使合作社的食用菌事业得到更大发展。
在菇也合作社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山东省首届林业经济发展大会代表的合影照,黄振涛位居第一排C位。
事情要从10年前说起。2015年4月,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到我市参访,菇也合作社被列入参访点。在这里,黄振涛在食用菌产业上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参访团的浓厚兴趣,参访团当即邀请黄振涛前往襄阳交流指导食用菌种植。当年6月,黄振涛抵达襄阳,他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民试种10亩赤松茸,每月跟踪指导,从选种到备料,再到播种、田管、采收,当年10亩地共收菇5万余公斤,产值23万余元。
有了成功的试种经验,第二年,襄阳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赤松茸、竹荪等860多亩,产值达840万元。之后,黄振涛还应邀到湖北省黄冈市指导食用菌种植。
黄振涛倾心助力湖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事迹经过媒体报道,引起了山东省济南市农科院的关注,他们向黄振涛发出邀请。作为南平市首批乡土科特派的黄振涛应邀北上,仅用几年时间,就在山东省的济南、德州等地推广食用菌种植面积1500多亩,产值2300多万元。
如今,黄振涛仍旧每天忙碌在他的食用菌事业中。“能取得一点扎扎实实的成绩,就是我最大的满足。”黄振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