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技术员朱扣兰轻触菇房外的数字化控制屏,参数瞬间跃动:温度20℃、湿度90%、CO₂浓度800ppm……“金耳娇贵,但有了智能调控,我们环境调控误差率低于3%,一年能出菇10批。”朱扣兰自豪地说。作为“菌中燕窝”,金耳曾因生长环境苛刻难以量产,如今在物联网、5G等技术加持下,东至县攻克工厂化栽培难题,打造出产能全省首位、全国前三的金耳数字工厂。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技术与模式的深度融合。2023年,管山村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引进金耳数字化智慧工厂种植项目,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建设三期数字化金耳产业园。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预计2025年年底产量可达200万棒,产值2000万元以上,三期金耳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据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自研的《金耳菌株DZHSSJE001工厂化栽培方法》专利,攻克了菌种本土化难题,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机构合作,研发算法动态优化生产模型,掌握六大核心技术赋能,目前,产业园单棒产量提升30%。”
为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基地全力开发模块化金耳种植“方舱”,以集装箱为主体,集成环境智能调控、高效率光伏发电、远程诊断等功能,实现“掌上”全流程管理,并通过“闲置生产+实时科技指导+云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农户合作种植,人均年利润可达5万-6万元。“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的菌房让我收入可观,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管山村村民吴路萍感慨道。
从车间到餐桌,金耳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我们推出的金耳即食鲜炖系列、冲泡代餐粉系列等,让‘土特产’变身‘养生美食’。”负责人表示,通过锚定“天然、健康、高端”定位,逐步打造国内“黄金天耳”品牌矩阵,线上通过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餐饮连锁等渠道的深度合作,运用运贸通、盒马生鲜等,构建大龙网数字贸易产业服务网络,推动金耳以代理、撮合、销售等综合手段,嫁接优质网红资源,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线下依托60多个龙工场及特色展馆、320个“大龙到家”社区店,推动金耳产品互展互销,主动提供产销对接服务,扩大市场份额。
如今,金耳正在稳步迈向国际市场。依托大龙网全球数字贸易产业服务基地,积极布局跨境电商,打通国际线上销售渠道。2024年,金耳数字化种植技术、绿能光伏数字化金耳工厂整体方案及产品成功亮相阿联酋迪拜农业及畜牧展览会,接待阿联酋、沙特、印度等10多个国家客商,标志着东至金耳迈出从“深山珍品”跃升为“国际名片”的重要一步。
在政策扶持与创新驱动下,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杠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渠道拓宽,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产品。正如尧渡镇党总支书记所言:“小菌种撑起了大产业,更托起了老百姓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