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走进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连排成片的木耳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一排排菌棒整齐罗列,菌棒上黑黝黝、胖乎乎的木耳肆意舒展,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欣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为木耳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点燃了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时隔五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再次走基层看气象主题报道组走进金米村,见证这朵“小木耳”为“大产业”带来的变与不变。
在金米村2号智能联栋木耳大棚内,由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监测仪、温度计、木耳菌袋pH值检测器等多种设备组成的木耳气象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正在不间断运行,实时监测棚内温度、相对湿度、CO₂浓度、菌包pH值等微气候数据,并在电子屏上滚动显示。
“我每天进棚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电子显示屏。”金米村木耳种植户赵琴2020年放弃外出务工,开始回村种植木耳。从第一年种植两万袋菌包开始,到今年春季种植12万袋,她已然成为了一名“资深耳农”。
赵琴告诉记者,木耳生长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有较高要求,刺孔、挂袋、采耳、晾晒,整个木耳生长周期都要密切关注气象信息。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因为木耳是耗氧作物,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样,一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对其造成影响。“如果看到屏上显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我们马上就会根据监测指标打开棚子,加强棚内通风。”先进的观测与气候条件调控技术,实现了对大棚内部小气候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朵木耳的生长环境都尽在掌握。
不仅如此,从棚内到棚外,皆是“气象保姆”呵护木耳产业的身影。
4月18日,赵琴从“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工作群”收到了气象预警信息,提示“4月20日至21日柞水县有强风降水天气,建议大棚基地提前对棚膜、遮阳网进行加固”;手机上“商洛木耳监测系统”APP也对此进行了提醒。她第一时间采取了应对措施,确保大棚没有受到天气影响。
除了大棚种植之外,金米村还有地栽、塔栽等户外木耳种植。气象部门布设梯度网格气象监测站,构建起覆盖不同海拔的监测网络。“这些监测站就像‘千里眼’,能实时掌握木耳生长环境的变化。”柞水县气象局局长余初晓介绍,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种植户能收到定制化的生长周期管理建议、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我们的木耳产业规模从刚开始的100多万袋,发展到现在600多万袋,可以带动160多户、650多人进入木耳产业链。特别是近两年, 从菌种培育到采摘晾晒,量身定制的全链条气象服务为我们提供了精确的科学数据,为木耳产业快速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现在棚内的木耳马上就要采摘了,秋天我计划再种12万袋,今年应该有个不错的收成。”赵琴对未来充满信心。
时隔五年再访金米村,不变的是,“小木耳”仍是带领耳农致富、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改变的是,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农民致富增收信心更足、干劲更足,产业发展更优,产值增长更快,领域拓展更广,“小木耳大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