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河北最大“越夏”香菇产业园:80%供北京菜篮子


    【发布日期】:2014-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河北新闻
      “这种模式不仅规避了农民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也规避了市场风险。”陈帅说,公司批发价格在基地公开,每市斤香菇收取0.3元的差价利润,农民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开始,园区内农户多是租棚种菇的,而今,有46户农户自建棚就达到了400亩。可增加纯收入800万元,使园区总共为本地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 
      金厂村村民王文光如今是村里的种菇大户,谈起种植香菇,他感慨道,“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乡的香菇产业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租棚种菇等多种形式增加收入。”王文光说,2012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租了两个菌棚,收入了5万元,2013年租了五个棚收入12万元。今年,他投资80余万元自建了16个菇棚,养菇18万棒。“预计到今年年底,就能收回建棚的成本。明年我准备在多建几个菇棚,现在政府扶持,公司有技术指导、收获的香菇直接送到合作社,销路不用愁,可以说只赚不赔。” 
      陈帅告诉中新网记者,“我们的香菇在七至十一月份出菇,九月和十月是出菇旺季,也称为“越夏”香菇。”原因是刘杖子乡属于高山气候,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靠凉爽气候生产的越夏香菇可与其它区域形成时间差,填补市场空白。 
      “北京中菌公司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有固定摊位专门批发,占领了新发地60%的香菇市场份额,在销售和定价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基地80%(1.2万吨)的香菇供应北京居民菜篮子,”陈帅说,我们的理想是,通过两年的时间,使园区越夏香菇达到2500万棒,可为当地百姓人均纯收入增加近5000元。 
      记者在此次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刘杖子香菇基地五个村一共有农户1200户,园区可安排剩余劳动力800人 ,相当于每三家就能有一个人在园区打工,一般每月1800元工资,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香菇产业如今已经成为刘杖子乡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唐文浮乡长说:“这两年,我们能感受到这五个村的变化,穿的好了,交通工具改善了,笑声多了,村里打假拌嘴的少了,村里什么事都好办些了。”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