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肚菌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季节、菌种、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和干制。
本标准适用于三门峡地区羊肚菌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41/T 1244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定义
GB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羊肚菌
羊肚菌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羊肚菌的菌盖是一个布满凹陷和棱脊的网状体(子囊布满在凹陷中),性状似羊肚而得名。
3.2大棚栽培
建造宽8m,长50m的大棚进行栽培。 3.3小拱棚栽培
建造宽1m~1.2m,长50m~100m小拱棚进行栽培。
3.4基料
指栎、桦等阔叶树木屑,以及稻壳等羊肚菌栽培原料。
3.5基料预湿
采用拌水或洒水等方式使培养料吸水,称为基料预湿。
4 产地环境
4.1 环境要求
按NY 5358规定执行。
4.2 产地选择
选择海拔400m~800m,交通便利,水源方便,水质纯净,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易于排水,pH值6.5~7.5的沙质壤土做为栽培地。
5 栽培季节
9月上旬制种,9月中旬~10月上旬整地,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覆土,12月下旬~翌年2月上旬越冬,3月~5月下旬出菇。
6 菌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状好的品种,按NY/T 528的规定进行菌种生产。菌丝初期为白色,成熟后为褐色,粗状、密集,菌丝发育良好,上下内外一致,不脱壁,不干燥,无杂菌污染,去除制种容器,菌种成柱而不散。
7 栽培技术
7.1 土地整理
7.1.1 施肥
按 NY 884 的规定执行,播撒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 ~4500 kg/hm2。
7.1.2 整地
用旋耕机将土壤翻耕1~2次,耙细,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5cm,地面平整。
7.1.3 做畦开沟
畦面宽100cm~120cm,高20cm~30cm,畦上开5条“V”字形播种沟,间距20cm,沟深7cm~10cm,沟宽4cm~8cm,畦间留宽40cm~50cm排水道。
DB4112/T 271—2018
7.2 培养料选择
按NY 5099要求选择原材料。
7.3 培养料配方
7.3.1 基料配方
木屑80%,稻壳19%,石膏1%,含水量60%~65%,pH值6.5~7.5。
7.3.2 营养袋配方
麦粒30%,木屑30%,稻壳30%,腐植土10%,含水量60%~65%,pH 值6.5~7.5。
7.4 料袋制作
7.4.1 拌料
按配方要求比例,准确称取各种原料加水搅拌,使原料吸水充分、混合均匀、干湿均匀。
7.4.2 装袋
7.4.2.1 基料袋
播种前2d~3d制备,干料用量15000kg/hm2 ~18000kg/hm2,拌匀后装入普通编织袋,塑料绳扎口。每袋装拌好的湿料 40kg。
7.4.2.2 营养袋
摆放营养袋前2d~3d制备。按 GB 9687要求,选择长30cm~35cm,宽15cm~25cm耐高温的聚 丙烯塑料袋,或适宜常压灭菌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用封口机封口,用量为24000袋/hm2~27000袋/hm2。
7.4.3 灭菌
常压灭菌,每锅灭菌湿料10000kg ,底层料袋距地面不少于20cm。开始大火猛烧,4h~6h底层料袋中心温度达100℃时,保持18h~20h,停火后焖5h以上。灭菌量每增加1000kg,灭菌时间延长1h,每锅灭菌湿料不得超过20000kg。
7.4.4 冷却
灭菌后的基料袋或营养袋搬运出锅,洁净冷却。冷却场所应事先消毒、灭虫、沉落空气中的尘埃,冷却中应防尘、防雨、防鼠。
7.5 播种
7.5.1 消毒
用75%洒精对菌种瓶(袋)表面、掏种工具、塑料盆,操作人员的双手,乳胶手套等进行消毒。
7.5.2 播种方法
采用大棚或小拱棚栽培。先在垄沟内撒一层2cm~3cm厚的基料,再用消毒后的掏种工具将菌种取出,放入消毒后的大塑料盆中,戴上乳胶手套,把菌种掰成麦粒大小,均匀撒在基料上。用种量1瓶/m2~2瓶/m2。
7.6 覆土
播种后,用预留在排水道中的土壤覆盖播种沟,覆土厚2cm~3cm。
7.7 保温棚遮荫
覆土完成后,在畦面上用钢筋或竹片搭建高60cm~80cm的遮阳网拱棚,棚内放置温湿度计,播种沟处地面插湿温度计,四周用土压好。室外平均气温降到5℃以下时,再在遮阳网上覆盖一层薄膜,以便保温。
7.8 发菌管理
7.8.1 温度
棚内温度控制在5~25℃ ;超过28℃及时通风降温。
7.8.2 湿度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播种3天后可进行土壤水分管理,浇大水一次,其后根据天气情况 和土壤湿度浇水灌溉,春节前可以喷水1~3次,冬季每月浇水一次。
7.8.3 通风
及时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气温较高时,早、晚通风;气温较低时,中午通风。
7.8.4 光照
棚内保持散射光照,避免强光直射。
7.9 摆放营养袋
7.9.1 摆放时间
播种后14 d~21 d放置营养袋。
7.9.2 摆放方法
营养袋灭菌冷却至常温后,将其一面按1cm×1cm标准均匀扎孔,有孔的一面朝下,顺播种沟位置摆放,间距50cm~60cm ,放置时袋子要压平,尽量与地面接触。保持1~2个月,出菇前移出营养袋。
7.10 出菇管理
7.10.1 搭建遮阳网
3月份室外气温高于15℃时,在畦间预留的排水沟内打穴立杆,高2.2m~2.5m ,间距4m ,行距3m。 杆上拉铁丝,覆盖一层遮阳网。
7.10.2 温度
适宜温度4℃~16℃ ;最适8℃~12℃。
7.10.3 湿度
早春干旱,必须适时浇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DB4112/T 271—2018
7.10.4 通风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中午气温较高时通风。
7.11 采收
7.11.1 要求
子实体长到10cm~12cm时及时采摘。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
7.11.2 采收方法
采大留小,采摘时用小刀齐土面割下,避免带下周围较小的子实体。采后清除子实体基部泥土,轻拿轻放,置于保鲜框内,避免挤压。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料面和地面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运至栽培场地1000m之外。
8 病虫害防控
病虫害防控按DB41/T 1244执行。
9 干制
9.1 晒干
采摘后应选择天气晴朗、通风良好的场地及时晾晒。
9.2 烘干
用烘干机烘干,严格按标准操作,时间 10h~12h。
10 贮藏
干品用无毒塑料袋密封,放于阴凉、干燥、洁净处贮存。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和易于传播霉菌、害虫的物品混合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