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 » 行业标准 » 正文

    袋栽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核心提示】:这是一份面向三门峡市(河南省)的袋栽杏鲍菇全程生产技术规范,系统规定了场地、设施、季节、基质、菌种、发菌与出菇管理、采收、转潮及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可直接用于指导当地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袋栽杏鲍菇生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设施建设、栽培季节、栽培基质、品种选择、菌种制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控。

    本文件适用于三门峡市杏鲍菇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41/T 1244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料袋

    在特制的塑料袋中,装入培养基质后接种前统称为料袋。

    3.2 菌袋

    长有杏鲍菇菌丝体的料袋。

    4 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有充足清洁水源、排灌条件良好、周围无污染源的地区做栽培场地,其环境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自然条件符合NY/T 5010要求。

    5 设施建设

    5.1 塑料大棚

    依据地势而建,南北走向为宜,外棚高2.5 m~3.0 m,内棚高1.8 m~2.0 m,内置培养架4~5层,底层距离地面20 cm~30 cm,操作道宽0.6 m~0.7 m,层宽0.45 m(单边操作)~0.9 m(双边操作),遮荫度50%~80%。

    5.2 控温菇房

    依据地势而建,在完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可进行周年栽培,一般单个出菇房面积在60 m2~100 m2。

    6 栽培季节

    6.1 春季出菇

    9~10月制原种,10~11月制栽培种,12月底至1月上旬制栽培袋,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菇。

    6.2 夏季出菇

    11~12月制原种,12~1月制栽培种,12月底至1月制裁培袋,6月上旬至7月利用控温菇房降温出菇。

    6.3 秋季出菇

    1~2月制原种,2~3月制栽培种,4~5月制栽培袋,控温越夏发菌,9~10月出菇。

    6.4 冬季出菇

    6~7月制原种,7~8月制栽培种,9月上旬制裁培袋,11月上旬至12月底利用控温菇房加温出菇。

    7 栽培基质

    适宜杏鲍菇生长的基质原料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棉籽壳、豆杆等,辅料有麦麸、豆饼粉、糖、复合肥、石膏、石灰、水等。要求原、辅料新鲜。

    8 品种选择

    选择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登记的生物学效率高、抗逆性强、商品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栽培前要进行出菇试验。

    9 菌种制作

    按NY/T 528执行。菌种质量要求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均匀、健壮;无病虫,无杂菌污染;菌龄适中,菌丝体紧贴培养容器内壁,无明显干缩。

    10 栽培技术

    10.1 培养料配方

    10.1.1 配方1:木屑74%,麦麸24%,石膏1%,糖1%,石灰适量。

    10.1.2 配方2:棉籽壳98%,豆饼粉1%,糖1%,石灰适量。

    10.1.3 配方3:玉米芯80%,麦麸10%,复合肥8%,石膏1%,糖1%,石灰适量。

    10.1.4 配方4:豆秸45%,玉米芯35%,玉米面10%,麦麸5%,复合肥3%,石膏2%,石灰适量。

    10.1.5 配方5:棉籽壳40%,木屑20%,玉米芯20%,麦麸18%,石膏2%,石灰适量。

    10.1.6 以上配方含水量57%~60%,以手攥时指缝含水但不滴落为度。

    10.2 料袋制作

    10.2.1 拌料

    按生产数量和配方中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量各种物料,充分搅拌2次~3次,然后加水搅拌,使原料吸水充分、原辅材料混合均匀、干湿均匀。

    10.2.2 装袋

    采用质量好、无污染的17 cm x33 cm×(0.04~0.05) cm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0.85 kg左右。料袋一头套环,塞无棉盖或棉塞。装袋应松紧适度,以手抓无明显凹形为度。

    10.2.3 灭菌

    常压灭菌时,料袋竖直摆放在灭菌框内,灭菌框层架式摆放,不高于7层,底层料袋距地面不少于20 cm。开始快速升温,4 h~6 h底层(由下往上数第二层)料袋中心温度达100 ℃时,保持18 h~20 h,灭菌完成后焖置5 h以上。

    高压灭菌时,料袋竖直摆放在灭菌框内,灭菌框置于高压灭菌装置的多层架上。高压0.11 MPa左右,温度113 ℃~118 ℃,保持8 h以上,或者高压0.15 MPa压力、126℃,保持2h以上。

    10.2.4 冷却

    灭菌后的料袋出锅后,直接送入消毒过的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冷却降温,当料袋中心温度降至25 ℃~28 ℃时及时接种。

    10.2.5 接种

    料袋、菌种和接种工具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后,按气雾消毒剂说明书要求用量对空间进行密闭熏蒸消毒。接种室熏蒸5 h,接种箱熏蒸30 min。按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要求接种。接种后的菌袋立即转移至培养室内。

    10.3 发菌管理

    10.3.1 培养室

    培养室要求干燥、清洁、通风良好。进菌袋前3 d,应提前对培养室清理、消毒。

    10.3.2 摆袋

    气温低时菌袋不留间隙,气温高时菌袋间留3 cm~5 cm间距,竖直放置。

    10.3.3 温度

    10.3.3.1 菌丝萌发期:接种后1 d~6 d,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6 ℃~28 ℃,菌袋温度控制在23 ℃~25 ℃。

    10.3.3.2 菌丝生长期:接种6 d以后,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2 ℃左右,菌袋温度控制在24 ℃~25 ℃。

    10.3.3.3 菌丝后熟期:接种后20d 以后,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0 ℃以下。

    10.3.3.4 当菌袋温度超过26 ℃时,应及时通风降温;若菌袋温度居高不下,要及时疏散降温。

    10.3.4 湿度

    菌丝萌发期和菌丝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菌丝后熟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10.3.5 光照

    暗光培养。

    10.3.6 通风

    采用对流风的方式保持环境空气新鲜,通风时间和次数应根据设施、季节、温度等条件灵活掌握。一般菌丝萌发期适量通风,菌丝生长期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各通风20 min,菌丝后熟期每天上午9时、下午2时和5时分别通风30 min。

    10.3.7 定期检查

    每天观测菇房温度、湿度和料温,及时调整菌丝生长条件。在接种后培养7 d~12 d进行杂菌检查,发现有杂菌的菌袋及时挑出、处理。

    10.3.8 菌袋成熟指标

    在菌袋温度20 ℃~25 ℃条件下,菌袋培养期一般为30 d~40 d。当菌袋内表已长满白色的菌丝,有少量原基形成,并有杏鲍菇特有气味时,表明菌袋已经成熟。

    10.4 出菇管理

    10.4.1 进棚

    经过后熟的菌袋进棚出菇前3 d,应先将出菇棚提前清理、消毒。选择晴朗或多云天气进棚排场。

    10.4.2 排场

    10.4.2.1 直立排袋出菇:取掉菌袋口的棉塞或套环,把袋口翻转至距离培养料表面上方1cm处,直立排放在地面上,作业面宽1 m~1.2 m,长15m~18m。走道宽60 cm,用粗沙铺上,袋上盖无纺布或地膜。喷水只须向空中和地面喷,通风换气时要打开通风口,还要定期掀起无纺布或地膜。

    10.4.2.2 层架式排袋出菇:取掉菌袋口的棉塞或套环,把袋口翻转至距离培养料表面上方1cm处,袋口朝外平铺在层架上。层架式出菇空间利用率高,操作较为简便。

    10.4.3 催蕾

    每天雾化喷水2~4次,通风1~2次,每次30 min~40 min。结合喷水和通风使菇棚温度保持在13 ℃~15 ℃,温差不能超过5 ℃,空气相对湿度90%~95%。有适度的散射光,七阴三阳较为适宜。连续7 d~15 d形成原基,再进一步分化形成幼蕾。

    10.4.4 疏蕾

    当幼蕾生长至5 mm大小时开始疏蕾,一般每袋保留1~2个健壮、较大的幼蕾。

    10.4.5 幼菇期

    每天雾化喷水2~3次,每次喷水后要通风30min,喷水不能将水直接喷到幼菇上,气温低时要适当关闭门窗,气温高时增加通风和喷水次数降温。结合喷水和通风使菇棚温度保持在15 ℃~18 ℃,空气相对湿度80%~90%。适量散射光。

    10.4.6 生长期

    每天雾化喷水3~5次,每次喷水后要通风20min,高温期增量,同时根据子实体的生长情况选择通风次数及时间长短,菇盖较小多通风, 菇盖较大减少通风。结合喷水和通风使菇棚温度保持在10 ℃~18 ℃,避免5 ℃以上温差,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CO2浓度控制在0.20%~0.25%。适量散射光。

    10.4.7 成熟期

    减少喷水次数和喷水量,每天雾化喷水1~2次,每次喷水后要通风30min。控制菇棚温度15 ℃~18 ℃,空气相对湿度80%~85%。适量散射光。

    11 采收

    11.1 采收适期

    菌盖张开平整,呈浅褐色,周围有纤维状网格,菌盖卷边未平展,孢子尚未弹射,此时为适宜采收期。

    11.2 采收时间

    11.2.1 依气候而定

    宜选择早晨采收。遇阴雨天气或气温较高时,可提前采收。菇房温度在18 ℃以上,需要及时采收;若菇房温度在10 ℃以下,可稍推迟采收。

    11.2.2 依品种特性而定

    高产群生品种,料面上生长的菇较多,可于菇盖直径4 cm、菇柄长8 cm时采收,采大留小;单生品种,子实体生长缓慢,出菇又少,应推迟采收。

    11.3 采收要求

    采收前24h不能喷水,先熟先采。

    11.4 采收方法

    采收时一手按住子实体根部培养料,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轻轻旋动拔起。做到轻采快削,切面整齐,整菇采下,不带出培养料,不碰伤周围幼菇。

    11.5 采后处理

    采收后要除去菇体上杂质,分级,包装销售,及时进行冷藏保鲜。装菇容器要干净,以保持菇体洁净。及时清理料面和落在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

    12 转潮管理

    已经失水变轻的菌袋,应及时补水和营养液后,停止喷水,减少通风,养菌3~5d。

    13 病虫害防控

    13.1 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控按DB41/T 1244执行。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13.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好、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良种;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适时栽培;科学管理;搞好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

    13.3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害虫,人工去除病菇;菇棚周围挖深为50 cm的环形水沟防病虫迁入;所有通风口处安装40~60目的防虫网;棚内上空每隔10 m~15 m安装杀虫灯,或每100 m2安装5~8块15 cm×25 cm的黄板诱杀害虫。

    13.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严禁向菇体喷洒农药。产前结合场地整理进行消毒与灭虫,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消毒与灭虫,受杂菌污染的菌袋应远离菇棚实行封闭式清除、销毁。

     
     
    [ 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法规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