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茯苓的形成

1、自然环境,野生茯苓一般生长在向阳坡,海拔850-2100米之间,马尾松稀少带黄沙性土较腐烂的松树根部。

2、野生茯苓在活马尾松树根上生长的前期预照。马尾松树枝基本成伞形,松针(叶)远看成绿色球形状,每年到农历9-10月温差较大时,会产生糖汁,并往地上掉在落叶枯黄干燥的松针上,在适宜的干湿温度条件下,糖液会发生白色菌丝,有的无意中转化为茯苓菌丝体,慢慢传到松树根部。(古人传说,也是经验,要想挖到野生茯苓首先要在早晚太阳升、降时和人的眼睛成平行线时,观查松树枝上是否往下掉有金色丝线,再往金丝线落地周围去找,必定能挖到野生茯苓。)
3、为什么前人说寻找野生茯苓定要看松树针是否成了黄色球状,树枝是否开始干枯,有这种现状出现,证明枯枝下面的松树根已被菌丝分解腐朽,已结茯苓并成熟。

4、野生茯苓的形状与特征。一般是长方椭圆形,大小不均匀,小的一两左右,大的也只有1-2公斤,苓皮粗造,皮薄、厚密度均匀,与肉质占性很紧,茯苓肉质较硬、粗糙,干燥后只要不霉变很难生虫。
人工栽培松茯苓的形状特征

通过人工选育、驯化、繁殖活力较强的纯菌丝体,紧靠在新鲜、较干燥的松木木质部,覆盖好土,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分解木质素,形成菌核块(茯苓),菌丝生长茂盛菌核(茯苓)长势较快,一般在90-120天成熟,因茯苓生长快,苓皮(菌膜)较厚,厚薄也不均匀成棉状性,成熟适当时菌核(茯苓)内质较细,纯白色,露出土面老化时内质成深棕褐色,带棉状性。因人工栽培的茯苓干燥后较易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