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成片的花棒林随风摇曳,牧民们正忙着将平茬后的花棒枝条粉碎加工。这些昔日的平茬后的废弃花棒老化枝条,如今经过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赋予“新生”,摇身一变成为银耳培育的银耳菌包的优质培养基。
6月30日,记者走进阿拉善盟源辉食用菌种植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轰鸣的机器将平茬后的花棒粉高效转化为银耳生长的优质培养基。据了解,该公司创新采用当地沙漠种植的花棒为原料,由全自动装载流水线完成装袋后高温灭菌,再进行精准接种;接种后的菌包“入住”智能出菇车间,自然生长45天后即可采收,采摘后的银耳经过去根、分拣、装箱,自然晾晒4天后,完成从鲜品到干货的转变。这一技术的创新研发突破了银耳对环境的严苛要求,实现四季栽培。如今,头茬银耳已经成熟,正式进入采割环节。记者在采割现场看到,牧民们小心翼翼地将一朵朵饱满的银耳从菌包上割下,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阿拉善盟源辉食用菌种植公司是一家由当地引进、实施沙漠银耳种植项目的企业,经过多年探索,现已成功打造出一条“花棒种植—菌包生产—银耳栽培—废料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沙漠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我们经过七年的实验研发,最终选择了沙漠植物花棒作为银耳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种出来的银耳经过检测,蛋白质含量可提高50%。目前,年产鲜银耳150吨,干银耳30吨,我们这项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阿拉善盟源辉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惠平介绍道。
科学平茬的花棒不仅不会影响其生长,反而能促使植株来年萌发更旺。
作为阿拉善盟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花棒的种植需克服流沙侵蚀、缺水等难题。但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牧民孟克那生在自家牧场,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与探索,发现科学平茬不仅不会影响其生长,反而能促使植株来年萌发更旺。如今,平茬后的花棒不仅可以成为食用菌原料,银耳种植的废料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吃干榨净”,让每一根花棒都发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我从2017年开始种植花棒,刚开始,花棒5年后就会发生退化,于是,我们就开始实验,割了30吨花棒,发现第二年长得特别好。从2024年开始,我们共粉碎了70多吨花棒,不仅可以当饲料,也可以提供给银耳场当培养基,又增加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孟克那生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富民为本。为壮大集体经济,超格图呼热苏木党委、政府申请乡村振兴资金建设了银耳加工厂,并将固定资产平均分配至苏木7个嘎查。企业按照市场化运营,每年依据经营收入,严格以1/7的收益比例向嘎查分红,彻底打破了传统集体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起政府、企业、嘎查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苏木党委、政府以‘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嘎查受益’的思路,筹资建设沙漠银耳加工厂,股权均分7个嘎查,构建起‘政府招商、嘎查分红、企业运营’的模式,推动产业落地、嘎查享利、企业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鄂门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王布和说。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品质保障。腾格里沙漠空气洁净,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银耳自然风干,避免了机械烘干造成的污染。目前,企业已开发即食银耳、干银耳、罐装银耳等多元化有机产品。超格图呼热苏木党委、政府将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助力企业拓宽销售渠道,让“沙漠银耳”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
“下一步,我们苏木将立足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目标,深化政企合作,围绕打造‘阿拉善礼物’,全力推动沙漠银耳全产业链建设,从原料收购、基地打造,到生产推广全方位发力,致力于打造阿拉善特色的地方品牌。”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党委书记郭金玉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宏章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记者:徐爱翔